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1篇 |
免费 | 263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6篇 |
大气科学 | 106篇 |
地球物理 | 367篇 |
地质学 | 571篇 |
海洋学 | 174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59篇 |
自然地理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表面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对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不同部位表面沙物质进行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状沙丘"羽轴"-新月形沙垄沙以细沙(0.125~0.25 mm)为主,含量占60.8%,平均粒径2.42ψ,分选较好(σ1值0.33~1.09,平均0.65),偏度以对称为主(Sk值-0.31~0.35,平均0.08),峰度以中峰态为主(KG值0.70~1.57,平均1.08)."羽轴"-新月形沙垄沙粒径在横剖面方向上即从新月形沙丘两翼坡脚至丘顶部变细,东南翼角略粗于西北翼角;在纵剖面方向上从新月形沙丘迎风侧经丘顶至背风侧也逐渐变细.随着平均粒径变细,分选变好,正偏的趋势也越显著."羽枝"一垄间沙以粗沙为主,分选较差,宽峰态为主.羽毛状沙丘沙累计概率曲线主为4段式或3段式,"羽轴"-沙垄沙以单峰态为主,占96.7%;"羽枝"-垄间沙则以双峰态为主,占54.2%.大尺度地形(沙垄和垄间地)和局部地形对粒度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73.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本文利用Kolmogorow-Smirnov分布检验法, 对玉树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1995—2010年小震月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 得到玉树周边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不服从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 并根据峰度、 偏度、 标准差σ、 CV值以及bm等统计参数, 对玉树周边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活动分布特征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结果显示, 在玉树地震前, 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的峰度、 偏度、 标准差σ、 CV值以及bm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4.
75.
呼伦贝尔沙质草甸草原洼地植物群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呼伦贝尔沙质草甸草原上的干洼地,采用系统取样方法对不同微地貌部位的植物群落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草原区微地貌变化对生境异质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洼地中旱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占优势,中旱生植物在阴(N)坡和下坡位或坡底占优势,旱生植物在阳(S)坡最占优势。下坡位或坡底的多年生植物比例最高,其次是阴(N)坡和中坡位,上坡位和阳(S)坡最少。洼地内出现了12个不同类型的群落。同一坡向的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趋势。主要物种的重要值波动很大,表明洼地内的地形因子分配不均匀。SW上坡位植物群落特征各项指标均出现低值,导致局部恶劣环境的微地貌产出部位,与风蚀坑集中分布区耦合。表明SW坡上部风蚀沙漠化的高发生率与该微地貌部位植被发育差有关。 相似文献
76.
分别运用原始曲线分析法和归一化速率方法分析门源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3个地电阻率台站数据变化。从原始曲线来看,金银滩台EW道临震前2个月出现大幅突跳及保留年变形态的趋势下降(-3.3%);山丹台NS道趋势下降(-1.9%)、EW道趋势上升(3.1%);武威小西沟台NS道趋势下降(-3.3%)、EW道趋势上升(2.8%),震后EW道趋势转平。而3个地电阻率台站归一化速率曲线在门源地震前均出现超过阈值的现象,但各自归一化速率形态存在差异。整点值突跳变化和日均值、月均值曲线加速变化、转折变化,尤其是上升至高值阶段出现的转折变化均可作为异常形态进行分析,以上变化不明显时需结合归一化速率方法提取异常。 相似文献
77.
This paper reports the seas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pattern of spawning, fecundity and hatching amount of king crab, Trachypleus tridentatus. The egg-diameter of this animal has seasonal variation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reported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egg cleavage of the animal is in the transitional pattern from holoblastic cleavage to surface division. Egg cleavage occurs firstly on one pole with false cleavage furrows, the number of division nucleus increases continuously which move outward from the yolks to form into a layer of blastome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blast together with some of egg plasma. The blastomere formed into the blastoderm and the polygonal cells encircled in this cell layer is equal to the "yolk cells" of insects during the period of egg cleavage.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iblas-tula is the result of egg cleavage. This paper makes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of vital staining in explor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stained particles. The death of the blasts after stai 相似文献
78.
近日,卢氏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土、公安、纪检、检察、法院、安监、电力及有关乡镇政府联合执法,对文峪乡、东明镇境内盗采石煤和料石矿的违法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砌封盗采坑口16个,关闭料石场4个,拆除了全部高压供电线路,拆除工棚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地震剖面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界分别向南、北盆地边缘变薄和尖灭,盆地北部被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隆起强烈改造.通过对新生代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以及地层剖面分析,确定欧北断裂自中新世晚期开始向北逆冲,导致欧龙布鲁克山发生隆升和德令哈凹陷的形成.埃北断裂从上新世开始活动,与欧北断裂同时向北逆冲,导致德令哈凹陷进一步沉降,形成厚度达2600 m的狮子沟组.埃南断裂在第四纪开始大规模向南逆冲,不仅造成其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隆起强烈抬升和向南推覆,而且导致南侧霍布逊凹陷的形成,成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中心.早期提出的前陆盆地和背驮式盆地模型显然不能解释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本次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形成是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发生大规模褶皱的结果,即柴达木盆地东部新生代是一个大规模向斜.该向斜盆地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新生代地层向盆地边缘减薄以及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盆地中部等现象.了解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发展对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青藏公路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基于青藏公路沿线高温冻土区和低温冻土区2组地温观测孔5 a的地温观测资料, 研究了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 定量分析了进入路基下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 结果表明: 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 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 高温冻土区路基内已形成贯穿融化夹层;进入高温冻土区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内的热收支处于持续不断的吸热状态, 进入低温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高温冻土区接近0℃的地温及其持续不断的热积累是引起下伏多年冻土不断融化的主要原因. 低温冻土区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 随着地温的增高, 低温冻土区也可能发生强烈的冻土融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