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51.
认知科学是地图学基础理论之一,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思想,建构主义倡导的"知识主动建构"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地图是地理空间环境认知的结果,同时也是认知地理空间环境的工具。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所倡导的新理念与"互联网+时空大数据"时代地图服务的理念高度吻合。分析了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地理信息传输和地图认知,提出了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地图服务模型。  相似文献   
952.
在分析RBF神经网络预测算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复杂相关性和较强非线性,深入研究了主成分分析与RBF神经网络结合原理,构建了PCA-RBF网络预测模型,最后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水质信息预测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海量的高维异构数据可进行有效降维,从而优化RBF神经网络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地理空间数据预测时的精度,并为GIS领域地理空间数据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3.
秘鲁胡斯塔铜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秘鲁胡斯塔矿区进行1:2 000地质填图和1:1万原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把本区划分成东西2个矿化区,8个矿脉带,并圈出26个铜异常。所有已知矿体均有铜异常显示,通过铜异常又新发现了21条铜矿脉。预测由7、8和13号铜异常组成的环状异常下部可能是热液活动或矿化中心,其后的普查勘探证实了这一推断,并发现了一个资源量大于260万 t铜金属的大矿床。  相似文献   
954.
文章根据矿床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的赋矿地层及岩性、控矿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及矿体、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石自然类型、金的富集及变化规律、矿物共生组合、矿化期及矿化阶段等地质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55.
201、325和706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岩矿鉴定结果和电子探针绿泥石分析数据为依据,将325、706花岗岩型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分为假象绿泥石和鳞片状绿泥石。后者由前者转变而成,转变过程中存在着铁的迁出与镁的加入,迁出的铁形成赤铁矿,可能是造成碱性蚀变带呈红色的原因之一。201、325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为铁镁绿泥石和蠕绿泥石,706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主要属密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少数属铁镁绿泥石。研究发现绿泥石变种由蚀变带原岩的∑FeO与MgO比值大小决定,与铀矿蚀变带是否为酸性和碱性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绿泥石晶胞中镁羟基和铝羟基相对比例大小不同,是导致其吸收位置在2259-2262nm和2348-2359nm的诊断性吸收峰发育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6.
蓬莱群地层宏观上表现为层序正常的单斜岩层,实际却变形强烈。通过对鲁东栖霞地区蓬莱群中劈理、褶皱、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变的研究,总结了蓬莱群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早期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褶叠层构造,中期为剪切-收缩体制下中浅层次剪切变形,它们分别是苏鲁造山带俯冲折返后期的板上伸展构造不同阶段的反映;晚期则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的NW—SE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轴向北东的宽缓纵弯褶皱。蓬莱群与下伏结晶基底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并且受到早期构造作用的改造,深层次的韧性拆离断裂并不是完全沿着角度不整合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957.
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常态的要求,本文从“顶层设计”理念出发,对甘肃省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甘肃省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总体架构,构建了综合监管指标体系,开展了综合监管平台的初步设计,对监管平台各组成系统的功能作了阐述,并对建设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58.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2.5日均浓度大于150 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属于相对较短的轨迹组,对应的850 hPa高度场特征为从中国西北(新疆)到东南受高压控制,长三角或位于高压底部,或位于两高压之间的均压区。这对PM2.5浓度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9.
安丘莒县断裂北段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乃至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其山东段沂沭断裂带也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而安丘-莒县断裂更是新构造活动频发的活断层。该文在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安丘-莒县断裂的控盆以及与地质体的切割关系入手,参考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物探、钻探研究成果,对安丘-莒县断裂北段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其新构造活动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早白垩世以后的"主活动"具有多阶段性、多期次性,是对早期先存断裂的继承与发展,晚更新世晚期右行走滑兼具小角度逆冲阶段。  相似文献   
960.
报道了冀东黄柏峪—羊崖山地区太古宙变质辉长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富钾花岗岩等不同类型变质岩浆岩(8个样品)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首次发现3.1Ga二长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约为3.0Ga。变质辉长岩的侵入时代很可能为新太古代晚期,存在少量3.2~3.6Ga捕获锆石。几乎所有岩石样品都记录了约2.5Ga的变质锆石年龄。结合前人资料认为,(1)冀东地区新太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十分发育,被认为与地幔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岩浆板底垫托有关;(2)冀东地区中太古代以前的陆壳物质广泛分布,黄柏峪—羊崖山地区很可能存在一古老陆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