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494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1.
微生物壳聚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甲壳素是广泛存在于虾、蟹等甲壳动物中的生物多聚物,每年生成量近100亿吨,储量仅次于纤维素。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产物,在工业、农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由于水溶性差,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发现壳聚糖降解产物即甲壳低聚糖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因而筛选产几丁质酶、壳聚糖酶微生  相似文献   
412.
利用1980—2016年海表温度(SST)、海平面气压场(SLP)、南方涛动指数(SOI)、平均海洋尼诺指数(ONI)等资料对近37 a发生的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研究西太平洋暖池与ENSO循环过程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近37 a来,Nino3.4区的SST在厄尔尼诺(El Nio)现象发生时存在较大的正距平,采用Nino3.4区SSTA的大幅度突变作为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El Nio事件的发生;El Nio事件合成分析可知其形成过程中,西太平洋有一逐渐增强东移的暖中心;西太暖池东边界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平均3~4 a经历一次循环,并出现变化周期延长的现象;海表温度的EOF能很好地预示ENSO的发生;通过小波分析可以看出暖池东边界对ENSO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413.
本文通过对鲁北沿岸现代贝壳堤岛的分析认为:贝壳堤发育在冲淤变化不大的粉砂淤泥质岸段,暴风浪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完整的贝壳堤体系应包括海岸贝类生长带(潮滩下部和潮下带)—潮滩侵蚀带—贝壳堤—堤后泻湖;贝壳堤贝壳~(14)C测年资料应当慎用,也不宜把古贝壳堤看成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确切标志。  相似文献   
414.
风暴潮沿珠江河道上溯运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动力学数值模式对风暴潮沿珠江河道上溯的个例进行了模拟,并就有关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风暴潮位是否沿珠江河道向北逐渐递增,和风暴强度有很大的关系,也和风暴登陆的路径有关;南海的热带气旋多数是西行的,这样就使本文研究的对象像是“过路”的风暴,伶仃洋的聚水面积不算大,加上蛛网般河网的分散作用,都使珠江一线的风暴增水很少超过2.5m.但即使这样规模的增水,也对河口平坦地区造成很大威胁.由于天文潮的耦合,以及浅水效应,风暴潮常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本文的模拟中,模式、参数和计算对象等早已选好,计算时只作了少许调整,就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说明模式是合理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415.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多闻  夏正楷  朱诚 《地理学报》2016,71(11):2037-2048
王乃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貌学家。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中国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貌和新生代沉积研究,在新生代沉积与地貌演化历史、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学、地貌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地貌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诸方面,为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16.
兴地I号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块。岩体岩相单一,蚀变较弱,主要的岩石类型有辉长岩、辉长苏长岩和辉长闪长岩,各岩相之间呈渐变接触关系。岩石化学组成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各岩相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不相容元素Nb、Ta、Ti以及Zr、Hf。岩体岩浆源区为熔体/流体交代改造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岩体辉长岩锆石U-Pb谐和年龄728±3Ma,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表明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属大陆裂谷环境,应该与Rodinia超级古大陆裂解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417.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重大构造转折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华北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分别发生了两次不同性质的岩浆活动,早期形成一套高锶石英闪长岩,另一期为钾玄岩系。两套岩石分别代表地壳加厚和减薄的构造背景,两次岩浆活动的转折期大致在130Ma左右,此外,华北地区自垩纪广泛分布的碱性岩同样表明区域内在白垩纪曾发生过强烈的岩石圈伸展作用。这一地质特征与区内盆地地震剖面、造山带构造活动年龄、变质核杂岩的年龄、早向坚世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和运动速率的改变以及郯庐断裂左旋运动年龄等地质资料相佐证。因此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向垩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北地区中生代重大构造发生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1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类型众多,主要有崩塌,滑坡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文章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气象等方面探讨了三峡库区马鞍山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419.
The in situ sea surface salinity(SSS) measurements from a scientific cruise to the western zone of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covering 30°–60°S, 80°–120°E are used to assess the SSS retrieved from Aquarius(Aquarius SSS).Wind speed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ffect the SSS estimates based on passive microwave radiation within the mid- to low-latitud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 situ, Aquarius SSS and wind-SST corrections are used to adjust the Aquarius SSS. The adjusted Aquarius SSS are compared with the SSS data from My Ocean model. Results show that:(1) Before adjustment: compared with My Ocean SSS, the Aquarius SSS in most of the sea areas is higher; but lower in the low-temperature sea areas located at the south of 55°S and west of 98°E. The Aquarius SSS is generally higher by 0.42 on average fo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2) After adjustment: the adjustment greatly counteracts the impact of high wind speeds and improves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retrieved salinity(the mean absolute error of the Zonal mean is improved by 0.06, and the mean error is-0.05 compared with My Ocean SSS). Near the latitude 42°S, the adjusted SSS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My Ocean and the difference is approximately 0.004.  相似文献   
420.
南海北部深水区东西构造差异性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深水区位于南海洋陆转换带,构造运动活跃,构造特征复杂。同时,南海北部深水区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加强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构造特征分析,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与南海形成演化机制,对于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油气资源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南海北部深水区陆架-陆坡结构、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规律的分析,指出研究区东西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性,并分析了其动力学机制。南海北部深水区东部陆架-陆坡结构为宽洼窄隆型,而西部为窄洼宽隆型。东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凹陷均为半地堑结构,剖面上呈不对称的箕状;西部琼东南盆地除北礁凹陷为南段北超的小型半地堑外,其它凹陷均为地堑结构,为南北双断式沉积体系。在构造演化方面,东部中中新世末结束裂后期进入新构造活动期,白云凹陷构造活动性增强,表现为快速的沉降和显著的晚期断裂作用;而西部晚中新世末才进入新构造活动期,深水区表现为快速沉积作用,断裂活动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