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重矿物组合和指数方法对西藏南部仁布地区上三叠统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上三叠统常见的重矿物主要为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锐钛矿和电气石;重矿物组合ZTR和ATi指数均高,MZi指数较低但多见,GZi指数低且多为零;郎杰学群的ZTR和ATi指数成反比关系,涅如组的ZTR增加时ATi基本不受影响。仁布地区上三叠统的物源主要来自火山岩,次为中酸性岩浆岩,少量来自变质岩和超基性侵入岩;涅如组的物源可能来自南边;朗杰学群的物源则可能来自北边,向郎杰学群提供物源的可能是拉萨地块。涅如组和郎杰学群在重矿物组合及其指数上的异同的成因有待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02.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海)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每个三级层序由3个体系域组成,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层序,其湖平面变化呈折线,仅可分出上升阶段(T)和下降阶段(R),缺失稳定阶段,我们将此类层序称为T-R层序。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幕式构造运动和沉积物快速充填是T-R层序形成的关键。层序发育的早期阶段,幕式构造运动产生新生可容空间,决定了T旋回的发育,形成了以深水泥岩、页岩等沉积为特征的湖侵域;晚期阶段,沉积物快速充填减少可容空间,决定了R旋回的演化,形成了以前积式砂体为特征的湖退域。T-R层序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湖侵域烃源岩发育,湖退域储层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103.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岩浆活动对区域性CO2形成时间的制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存在 4个岩浆活动期 :第一期 6 5~ 4 1Ma ,第二期 4 1~ 2 1Ma ,第三期 2 1~ 13Ma ,第四期 11Ma至今。对研究区内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古近纪早期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为主 ,后期特别是从沙三期开始逐渐转变为碱性岩石。火山岩中CO2 包裹体含量统计表明 ,沙三段 (Es3 )中CO2 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岩性段 ,而碱性岩中CO2 的含量又明显高于拉斑玄武岩中的含量。沙三期是整个东部地区一个较重要的岩浆活动期和火山活动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 ,从沙三期到馆陶期形成的碱性岩具有最大的CO2 成藏潜力 ,沙三期及以后的火山岩与CO2 在空间上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沙三期到馆陶期是形成区内CO2 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4.
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接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断裂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关系与“限制”或“载接”等其它的复合现象有明显区别,由此本文提出了描述断裂带之间衔接关系的名词——“接合”。接合是指两条呈雁列的走滑断裂的相互作用对位于其间的横向断裂的改造。经过对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接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和数值模拟,发现“九瑞”接合区内由接合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5.
济阳坳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讨论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济阳坳陷总体表现为由多个次一级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凹陷组成。坳陷内的凸起构造呈近NE向的排列,单个凸起构造呈东西向展布。东西向构造为东营凹陷的主体构造方向,西部的几个凹陷则为北东向展布,坳陷区内的断裂构造以NE向断层为主。坳陷以伸展构造为主,同时发育有走滑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NE向挤压、中生代中期裂陷、中生代晚期构造抬升、古近纪强烈断陷和新近纪整体坳陷等几个阶段。盆地的最终成型是地幔抬升产生的裂陷和走滑断裂产生的拉分联合作用的结果,来自东南方向的挤压作用是形成区内北断南超半地堑盆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构造成因机制与天然气运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莺歌海盆地的泥 -流体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体系形成演化的结果。与盆地构造类型密切相关的不均衡压实和热作用引起盆地超压体系的发育 ,而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则导致盆地中中新世以泥底辟作用为主 ,晚中新世—第四纪以流体底辟作用为主 ,其中 ,早期泥底辟阶段形成的构造形态对晚期流体底辟作用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莺歌海组浅层底辟圈闭中 ,圈闭形成期与中新统气源岩生烃过程的匹配是造成含不同天然气组分的流体发生幕式充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对海南岛北西部戈枕地区侵位于古中元古代抱板群花岗质岩进行了CL成像制约下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455±12Ma的U-Pb谐和年龄、1454±12Ma有利的207Pb/206Pb中值年龄。结合该花岗质岩锆石内部结构、岩浆源区和变形变质特征,以及前人多种定年成果,认为该花岗质岩结晶年龄应为~1450Ma,随后于~1400Ma经历了一次构造-热变质事件;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或至少是海南岛北西部)最可能位于劳伦大陆南缘的西南延伸部分。研究结果还暗示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所经历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可能较扬子地块偏早,古、中元古代抱板群沉积上限应约束在~1450Ma。  相似文献   
108.
西藏休古嘎布蛇绿岩中辉绿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应用SHRIMPⅡ锆石U-Pb法,对西藏休古嘎布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墙进行了测年,获得辉绿岩形成年龄为122.3±2.4Ma。该年龄代表了休古嘎布-达巴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时代,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洋盆形成时代(126±1.5Ma)相当,此结果对于确定研究区特提斯洋盆的古构造格局及其发育演化过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109.
利用超高压变质岩的P波速度估算地下岩石的热导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热导率是了解地球内部热传导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 但热导率的测量在室内和野外都比较复杂.如何利用容易获得的岩石物理参数(如超声波速度) 来估算岩石的热导率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主孔655件样品热导率和超声波速度的相关分析, 把样品分为新鲜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4类, 并分别建立了利用岩石P波速度估算热导率的计算方程.回归计算表明, 榴辉岩热导率和P波速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大, 相关系数在0.7左右, 片麻岩显示的相关系数比较小, 在0.4~0.5之间.鉴于样本数量较大, 这种结果足以表明热导率和P波速度之间可以用给定的线性关系来表达.为了检验获得的方程, 在CCSD主孔中选取典型的岩性单元, 利用测得的P波速度估算相应的热导率, 结果显示估算值和实测热导率平均值非常接近, 表明利用P波估算岩石热导率的方程是可行和实用的, 为本区和相似地区大地热流和热结构计算提供了热导率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因而具有重要的岩石物理学和地球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夏斌  林清茶  张玉泉 《地质学报》2006,80(2):287-293
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岩石结构构造、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和锆石特征等。根据岩体本身还残留有层理,在糜棱岩化之前的岩石具花岗变晶结构和含有反映区域变质成因的钠铁闪石造岩矿物,以及锆石高度富集和显示有一定层位等,认为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为沉积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