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鄂西地区上二叠统的牙形石及其分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北恩施天桥剖面发育有完好的二叠系大隆组下段硅质岩层。对其下伏吴家坪组灰岩及上覆大隆组上段灰岩中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吴家坪组灰岩自下而上可分为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带、Clarkina dukouensis带、Clarkina asymmetrica带以及Clarkina guangyuanensis—Clarkina transcaucasica带,属吴家坪阶中下部牙形石带;大隆组上段灰岩可划分出两个牙形石带,即Clarkina subcarinata—Clarkina wangi带和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hangxingensis—Clarkina deflecta带,为长兴阶底部牙形石带。认为鄂西地区大隆组下段硅质岩的时代应归属于二叠纪吴家坪中期至长兴早期。  相似文献   
22.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层状硅质岩剖面中,发现在乐平统底界附近,稀土元素地球化学Ce/ Ce*值的高异常带、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中Ce正异常层段(背景为负异常)以及岩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段,与放射虫动物群的突然变化层位相吻合。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前乐平世海洋动物灾变事件在本剖面中有很好的响应。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瓜德鲁普世末期全球性海退引起的,事件持续的时间较长,相当于卡匹敦期的晚期。  相似文献   
23.
鄂西恩施猫儿山二叠纪茅口组的牙形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丽  张宁  夏文臣 《现代地质》2004,18(3):297-304
对湖北省恩施市至利川市的318国道旁猫儿山村的茅口组中上部地层进行了系统采样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茅口组顶部至少包括3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Mesogondo lellaprexuanhanensis带、Mesogondolellaxuanhanensis带和Mesogondolellagranti带,并且前两个牙形石带可以和四川宣汉渡口剖面相应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该剖面出现了M granti带,而且其时限较长,充分说明了扬子地台二叠纪茅口期牙形石生物地层的连续性,同时也为研究鄂西地区二叠系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4.
牙形石掌鳞刺属Palmatolepis齿合结构和形态随时间演替,由近正三角形向长三角形、长菱演化,在F/F界线附近受地质事件的影响而中断,使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呈二段式发展,在Palmatolepis的分子中,那些演经速度快,结构变化大的分子首先灭绝,而那些演化速度慢,结构变化小的分子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在地质事件中被保留下来并得以延续,这种演化规律可能是生物有选择性灭绝与复苏的原因之一。晚泥盆世F/F之交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海退,海底毒气喷发,超理金属元素的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25.
广西合山马滩大隆组的沉积序列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滩地区的大隆组,以火山碎屑岩和硅质岩沉积为主。镜下研究表明,火山碎屑岩可分为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沉积岩3亚类共8种岩石微相;硅质岩可分为生物成因硅质岩和生物火山成因硅质岩两亚类共5种岩石微相。这些岩石微相构成了12种主要的岩石相,而岩石相垂向上组成了6种主要的沉积序列。沉积序列指示该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浊流沉积,一种是水下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向高密度浊流进而向低密度浊流演化的沉积,一种是早期沉积的凝灰质和硅质生物颗粒在滑塌作用下形成的浊流沉积。沉积序列研究并结合马滩地区大隆组沉积时期的古地形,表明当时该区不易发育海底扇沉积,而易接受低密度浊流沉积,形成了连续性好的较薄层沉积。  相似文献   
26.
华南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文臣  周杰 《地球科学》1994,19(1):19-30,T001
在详细研究盆地中各类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成因地层对比,建立了残留海湾-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根据沉积体系的时空组合及其相关等时性地层面的配置关系,划分出3个构造沉积幕,每个构造沉积幕都是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形至弹性回跳过程的沉积响应,海平面升降变化和盆内软沉积物压实沉降虽然不能触发和主控盆地基底的构造挠曲旋回,但对各构造沉积幕的地层构型和持续时间有重要影响。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  相似文献   
27.
采用过程沉积学分析和沉积构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古代沉积岩系中划分沉积总体(夏文臣等,1989)和建立沉积模式是宏观沉积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如果在此基础上,以沉积总体为基本构成单位,研究整个盆地的充填样式和成因地层格架,无疑会对盆地的演化历史和形成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因而也就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沉积矿产或层控矿产的分布规律及成矿过程。现以南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对中国东部早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盆地的充填样式成因地层格架和演化过程给予概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8.
成因地层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9.
华南晚古生代硅质岩时空分布及再扩张残留海槽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宁  夏文臣 《地球科学》1998,23(5):480-486
根据硅质岩系的岩石组合和放射虫化石群的垂向变化,将华南泥盆系至中二叠统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除早泥盆地的第1构造层序和晚石炭世的第4构造层序之外,其余每个构造层序对应出现一个放射虫生物群演替旋回,底部从无放射虫硅质泥岩带开始,向上变化为种属单调的中深海放射虫化石带,然后出现深海放射虫化石组合带,上部又出现了中深海放射虫化石组合带,这种演替旋回常常与海底火山喷发过程同步,代表残留海槽的一次再伸展扩张过  相似文献   
30.
非海相盆地准层序级别的有机相变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由非海相冲积-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构成。托阿尔阶的沉积序列为下部的冲积体系向上过渡为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后者发育一系列在垂向上向上变粗-变浅的旋回层并构成准层序。在准层序级别,有机相参数发生规律性变化。岩石的有机质含量向上增加,显示与粉砂质含量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冲积物源的植物碎屑和粉砂颗粒具有相似的水动力均衡条件。有机母质具有高等陆生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输入的双重旋回特征。成熟度居于临界状态 (镜质体反射率平均 0.57% )。自生的黄铁矿 /菱铁矿比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湖泛面位于准层序的下部且直接上覆高有机质的暗色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