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在详细研究各类沉积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和鉴别古构造运动面性质的基础上,将黔桂地区的海西—印支构造阶段进而划分为3个构造古地理演化阶段:早海西(D—C_1)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海西(C_2—P_1)的扬子陆块扩大和稳定沉降阶段;晚海西—早印支(P_2—T_2)的次生深海盆地形成和扩张阶段,从晚二叠世的半地堑式裂陷盆地系和基性火山活动的出现,到早、中三叠世次生深海盆地的发育,说明经历了长期镶嵌过程的扬子陆块再次被解体和开裂。  相似文献   
12.
以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煤沟侏罗系剖面为例,探讨了非海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湖平面变化、体系域划分等。将研究区下中侏罗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7个3级层序。指出煤层与体系域在时间序列和空间配置上存在一定联系。其研究有助于资源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详细研究了广西凭祥剖面下-中二叠统界线(即Guadalupian统底界)附近的牙形石动物群,发现了M.idahoensislamberti-J.nankingensis nankingensis演化系列和M.idahoensis.idahoensis-J.nankingensis gracilis演化系列混生现象.前者与温水型牙形石分子M.siciliensis,M. rustagensis 和 Sweetgnothus subasymmetricus 共生,后者与凉水型牙形石分子M.prolongata和M.phosphoriensis共生.两个演化系列中温水型牙形石分子 J.nankingensis nankingensis 和凉水型牙形石分子J.nankingensisgracilis 首现在同一层位,从而准确地将 Guadalupian 统底界面标定在剖面中的第9-18层之底.在 Guadalupian 统底界附近的一套硅质灰岩标本中同时鉴别出混生的牙形石动物群,这说明在早-中二叠世转换期,来自高纬度区的凉水洋流上涌事件曾经发生并侵入到处于亚热带的扬子板块之中.  相似文献   
14.
鄂西峡口地区在构造上属中扬子台地北缘,发育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沉积。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将峡口地区的栖霞组沉积归纳为7种微相:多类型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含大壳体有孔虫的生物碎屑粒泥-泥粒灰岩、粗枝藻粒泥-泥粒灰岩、破碎的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具定向排列的藻屑—腕足泥粒灰岩、含内碎屑的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含原地珊瑚和藻类的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序列指示了峡口地区的栖霞组形成于碳酸盐岩缓坡环境,其底部地层沉积于内缓坡局限海相,中上部地层为内缓坡边缘低能生物丘相与内缓坡开阔海相的交替沉积。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的张夏-崮山剖面为华北地区张夏组的正层型剖面,其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成熟.从碳酸盐岩微相的角度,对其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作了进一步研究.在张夏-崮山地区的张夏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了6种微相类型:异地生物碎屑泥粒灰岩、附枝藻黏结灰岩、具再搬运鲕粒的粒泥-泥粒灰岩、含介壳及完整底栖化石的泥粒-粒泥灰岩、放射状鲕粒泥粒-粒泥灰岩和同心圆状鲕粒颗粒灰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叠覆及野外露头观察指示了5种沉积相带,自下而上分别为:局限台地鲕粒滩相、开阔台地海相、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台地边缘藻礁相及台地边缘滩前斜坡相,表明山东省长清县张夏组为典型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相似文献   
16.
黔桂地区海西—印支阶段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夏文臣  张年茂 《地球科学》1991,16(5):477-488
  相似文献   
17.
聚煤盆地中的水下重力流沉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夏文臣  张学义 《地球科学》1989,14(6):585-592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石柱县冷水溪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阶下部为粉砂岩、泥岩,局部夹煤线,上部为灰岩(含白云岩),夹硅质岩和页岩.对上部灰岩研究发现:下段(第161~181层)由灰泥岩、粒泥灰岩、白云岩化灰泥岩和白云岩组成,未发现牙形石;上段(第182~189层)以灰泥岩、粒泥灰岩为主,仅局部夹少量白云岩,牙形石含量极其丰富,共发现1属11种,包括C. guangyuanensis,C.orientalis、C.liangshanensis,C.bizarrensis,C.longicuspidata,C.inflecta,C.renewalpostbitteri,C protowangi.C.n.sp.A,C. n.sp.B和C. n.sp.C,其中C. renewalpostbitteri,C.protowangi,C.n.sp.A,C.n.sp.B和C.n.sp.C为新种.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下段岩层同位素值由下至上逐渐增高,向正向偏移,曲线呈锯齿状;上段岩层同位素值向上略变小,曲线平直,反映沉积环境变化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下段岩层属于近岸局限环境,受淡水混合影响,海水盐度异常,不利于牙形石生存;上段岩层属于正常浅海环境,适合牙形石生活,牙形石含量极其丰富.根据C. renewalpostbitteri的首现位置可将吴家坪阶分为上亚阶和下亚阶.  相似文献   
19.
以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煤沟侏罗系剖面为例,探讨了非海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湖平面变化、体系域划分等。将研究区下中侏罗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7个3级层序。指出煤层与体系域在时间序列和空间配置上存在一定联系。其研究有助于资源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鲕粒灰岩的溶解动力学特征和微观形貌的发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付  鲍征宇  马明  夏文臣  张宁 《沉积学报》2009,27(6):1033-1042
鲕粒灰岩是重要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通过常温常压下,北京西山鲕粒灰岩的溶解动力学实验发现,鲕粒灰岩的溶解主要受岩石和矿物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控制。结构上表现为构造裂缝、鲕粒结合纹、颗粒晶体结合带等结构薄弱带优先发生溶蚀。成分上表现为白云岩化组分不仅自身较易溶蚀,而且能促进鲕粒灰岩的整体溶解;粘土矿物、石英等杂质组分常与鲕粒和白云岩化颗粒伴生,其对两者的阻溶效应更大。溶解过程中,鲕粒灰岩的构造裂隙、鲕粒放射结合纹和同心圈层等首先发生溶蚀,产生溶隙、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其次为白云质组分以及白云质组分与方解石结合处而产生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随着溶蚀强度的加强,围绕鲕粒形成环状溶蚀沟,在鲕粒溶蚀脱落后而形成鲕模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