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2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篇 |
大气科学 | 54篇 |
地球物理 | 103篇 |
地质学 | 511篇 |
海洋学 | 168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32篇 |
自然地理 |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作用标志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河油田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其储层类型主要为风化壳古岩溶作用下形成的岩溶缝洞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4区岩心、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区内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作用标志明显:岩心中具有与原岩岩性不一致的沉积充填物;钻进中常有放空、井漏、井涌等现象发生;测井曲线上各物性参数大幅度变化;地震反射剖面见杂乱反射、弱反射、串珠状反射等特征。研究区风化壳古岩溶发育主要受可溶性岩石、不整合面、风化壳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因素控制,其中可溶性岩石和不整合面控制了古岩溶的空间分布,古地貌决定了风化壳古岩溶的深度、范围及强度,古气候决定了古岩溶的总体发育程度,在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岩溶缝洞系统。 相似文献
994.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96.
997.
笔者有幸参加了 1999年 6月初在宝岛台湾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研讨会”。通过 3天的会议交流和 8天的野外考察 ,初步了解了台湾水土保持状况 ,并对此产生了深刻印象。现借此机会谈谈笔者在台期间对台湾水土保持界的所见、所闻、所感 ,但愿这些见闻能对大陆同行有所启发或借鉴。1 研究水平较高尽管台湾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5 2 % ,且天然林保存相当完好 ,但由于台湾地区台风多 ,暴雨强 ,而且山地面积大 ,山高壁陡 ,地质脆弱 ,母岩以易被冲刷的粘板岩、页岩、砂岩为主 ,加之近年来坡地农业开发等因素的影响 ,台湾一直是水土流失和泥石… 相似文献
998.
999.
介绍了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在中山站的部署,分析了首批观测数据,得出中山站区宇宙噪声静日曲线。分析表明,观测期间中山站区的宇宙噪声吸收事件夜间与白天显著不同。在夜间,吸收事件呈脉冲式,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吸收区域常在站区北侧出现,沿东西方向伸展;在磁中午附近,吸收事件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吸收区域南北侧较强,中央较弱。可以认为,夜间吸收区域对应着极光带,其吸收由极光粒子沉降引起;在磁中午,吸收区域对应着极隙区,其吸收可能与极隙区粒子沉降和对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龙首山地块的归属问题:来自地壳结构和中—新元古代地层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楚龙首山地块的归属问题,对龙首山地块地壳结构和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龙首山地块具有由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组成的双层地壳结构。该地块结晶基底由龙首山群组成,龙首山群岩性主要为一套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岩、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龙首山地块缺失长城系、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下部沉积盖层由蓟县系墩子沟群和震旦系顶部的烧火筒沟组构成。墩子沟群经历了埋藏变质作用,粉砂岩具千枚状构造,砂岩有一定程度的重结晶,地层层理保存完整。烧火筒沟组上部为含砾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下部为冰碛砾岩,冰碛砾岩总与寒武系含磷层相伴出现。地壳整体结构与华北克拉通基本特征相同,而扬子克拉通具有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3层地壳结构,与华北克拉通和龙首山地块迥异。因此,龙首山地块应归属于华北克拉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