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8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1篇 |
大气科学 | 94篇 |
地球物理 | 82篇 |
地质学 | 327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对于海洋的特殊环境,常规的阻抗估算方法往往不能很好地估算海底大地电磁的阻 抗张量,本文提出了基于相关归一Robust方法. 以相关系数为参数对阻抗张量元素进行归一,据相关系数值的变化修正Robust的权系数. 模拟和实测数据的计算表明,相关归一Robust法比其他常规方法更能有效地抑制干扰. 噪声强度小于30%时常规方法和新方法都能有效 地估算阻抗张量;噪声强度大于50%时,常规方法估算误差明显偏大,新方法误差要小得多,反映出该方法有较强抗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12.
813.
814.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型构造带之一,其形成与古亚洲洋关系密切,然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和闭合时限还存在争议。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侧,是揭示上述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对阿拉善地块北大山次井子一处花岗斑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形成时代、成因及区域构造背景。次井子岩体SiO2含量为75.04%~76.97%、MgO含量为0.15%~0.24%、TFe2O3含量为1.62%~1.76%,显示富硅、贫镁铁的特征。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强烈亏损,Rb、Th、U、K元素富集,Ba、Sr、P、Ti元素亏损,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为326.3±1.2 Ma。锆石的εHf(t)值为-3.53~-1.2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 561~1 414 Ma之间,表明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古老的地壳物质。结合前人研究,阿拉善地块石炭纪和二叠纪—早三叠世岩浆岩形成环境存在明显的转变,这可能与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815.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信息,选取盆地西南缘382道班剖面牛堡组二段细粒沉积物样品,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元素组合(C值)、Rb/Sr、Sr/Cu和Sr/Ba等比值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元素风化指数(α)、Ln(Al2O3/Na2O)等多种化学风化指数研究了源区风化作用强度,讨论了古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沉积期古气候整体较为干旱,但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事件,该降温事件并不局限于伦坡拉盆地,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其它地区也被广泛记录,是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全球降温事件的陆内响应。 相似文献
816.
817.
以2008年和2017年获取的广西贺州市里松-贺县地区的SPOT-5数据和国产GF-2卫星影像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影像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的矿山遥感解译标志,辅以野外验证,利用Arc GIS平台动态监测与分析了研究区矿山开发占地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等问题,厘清了里松-贺县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2017年矿山开发占地总计1775.03 h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6%。其中,矿山开采面占地达992.38 hm~2,为矿山开发占地的55.91%。对比2008年和2017年的2期数据解译成果,得出2017年的矿山开发占损土地面积比2008年增长51.10%。(2)研究区的矿山开采引发了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共计121处,面积达133.48 hm~2、开采面占用的土地植被破坏严重、矿山开采也引发了水土和粉尘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18.
819.
则古朗北位于甲玛矿区东北部,是甲玛矿区新发现的与Ⅱ号复式岩体有关的重要矿段。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揭示Ⅱ号复式岩体包含多种岩石类型,如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石英闪长玢岩等,发育厚大的铜钼矿体。为查明Ⅱ号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本文对其中的花岗斑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7±0.3 Ma(n=22,MSWD=3.3),与主矿段含矿斑岩侵位时代一致。同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高钾、富铝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Eu异常不明显,有弱负Ce异常,分异指数较高,是后碰撞环境下壳源砂质沉积岩受热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作为最新发现的矿段,地表的大面积\"火烧皮\"、深部厚大斑岩型矿体以及角岩型矿体的揭露,均暗示Ⅱ号复式岩体具有独立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矿床的潜力,应该作为后续勘查评价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