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地质学   4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烽 《地球学报》2012,33(5):721-729
独特的八辐射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记录被推断为原始的栉水母动物,在华南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产地均有发现,不仅为相关地层的国际对比架起了桥梁,而且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推前了大约30Ma,并可能重塑动物系统树,原始的性状特征(如:栉板、栉板带、管状辐射臂、中央环带和八辐射螺旋对称性等)可以把栉水母动物定位在动物系统树更为原始的位置上,使我国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为破解早期动物演化之谜提供了化石方面的新证据,也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3.
An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assemblage of benthic fossils from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black shales in the Wenghui sec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contains two discoidal carbonaceous forms, Kullingia rotadiscopsis sp. nov. and Eoaequorea xingi gen. & sp. nov. The fossils have well-preserved concentric rings and radiating lines, and resemble many circular casts and moulds in Ediacaran 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in the world, such as Aspidella, Ediacaria, Cyclomedusa, Eoporpita, Ovatoscutum, Spriggia and Kullingia. The Doushantuo carbonaceous macrofossils help us to inquire into the current functional identifications of circular disks as the holdfasts of unknown organism or scratch circles. Although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correspondence in morphology to warrant reinterpreting all previously described Kullingia and Aspidella form-genus-type structures, these carbonaceous compressions are prone to be the ancestor of pelagic jellyfish-like organisms with medusoid hydrozoan affinity.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唐烽  曹颖 《中国地质》1998,(8):37-39
鸟类是否能起源于恐龙?这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头脑中萦绕追索的问题之一。早在70年代J.Ostrom就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假说,此后,古生物学家孜孜寻求有关的证据,积  相似文献   
16.
唐烽  罗哲西 《中国地质》1998,(10):40-44
甘肃马鬃山地区的陆相晚中生代地层,应隶属北山地层分区。1969年甘肃省1:20万区测时将该地区一套砖红色泥质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砾岩地层笼统归于晚侏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贵州江口地区陡山沱组新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的宏体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能为一个较高的圆锥形生命体,具有沿着侧面锥状螺旋排列的八条旋臂.旋臂表面保存有与栉水母动物的栉板可能同源的横向有机质条带,规则排列...  相似文献   
18.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纪年代地层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连续,出露完整,化石丰富,顶、底界线清楚,是世界上同时代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序列之一,也是解决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竞争相关界线层型剖面的最理想地区之一。根据近年来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积累,本文以生物地层序列(生物演化阶段)为基础标志,以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变化界面为辅助标志,对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进行年代地层的划分,提出2统5阶方案。下统名称建议用峡东统,下分九龙湾阶和陈家园子阶;上统名称建议用扬子统,下分吊崖坡阶、第四阶和第五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地层和碳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的特征,初步探讨了与其他地区埃迪卡拉系的对比关系。这一划分和对比方案只是目前研究的阶段性认识,更完整的划分对比意见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唐烽  金幸生  王约  丁明  赵元龙  高林志 《地质论评》2014,60(5):1009-1018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类的碳膜化石——革辛娜藻Gesinella,具有完整的须状固着构造。这一须状构造的形态和大小与Hiemalora非常相似,致密加厚的基部及其周围辐射状分布的丝状或须根状构造,可以分别和后者的中央盘以及周缘突起的"触须"相比较。陡山沱组的这一类碳膜化石同时保存有明显巨大的形同藻类的叶片和固着器,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底栖印痕化石提供了新的认识,即:盘状的Hiemalora可能是多细胞藻类的固着器官,而不一定是最初解释的似水母动物或其它叶状体生物的固着构造。不过,证实这一点尚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的保存方式和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球状化石元素地球化学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地质论评》2011,57(2):175-184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首次分析了采自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区陡山沱组外壁呈瘤状及多边形板片状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包括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和部分稀土元素含量,经初步对比发现:具瘤状及板片状外壁的两类球状化石,由内至外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大体相似,表明归人同一生物大门类的可能性较大;与磷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