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0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测绘学   283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1023篇
海洋学   15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诸多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地理信息系统用户的统一空间载体,面向全社会和各专业部门,因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产品需求既是最广泛的,也是最复杂的。本文针对社会上不同行业、部门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产品的不同需求程度,以1∶5万数据库为例,采用调查、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把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按内容创造性地分为三个等级,并得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1∶5万数据库内容等级划分方案”,为下一步三级数据库产品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2.
王建  朱立新  马生明  王兵  张亮亮  唐世新  段壮 《地质通报》2020,39(11):1807-1826
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位于胶东金矿省的西北缘,是2015年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床(储量470 t、Au品位4.30 g/t),金矿体赋存于中生代玲珑式花岗岩中,主矿体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中生代含矿的玲珑式花岗岩显示了复杂的蚀变、矿化共生组合关系。三山岛-仓上断裂的活动使热液流体发生渗透,导致断裂带两侧发生广泛的钾化蚀变。随后,大规模的绢云母化沿主断裂两侧形成。随着断层泥的形成,其作为"阻挡层"使含矿流体不能运移到断裂带上盘,成矿流体在下盘发生强烈的绢云母-石英-黄铁矿蚀变并伴有金的析出。最后石英-碳酸盐脉的形成标志着与金成矿相关热液活动减弱。钾化和绢英岩化岩石的平衡计算揭示了SiO2、MgO和CaO带入,TiO2、K2O基本不变,而Na2O表现为带出;大多数主量元素受强烈的矿物反应影响。Au、Ag、Bi、As、Pb、Zn等相关成矿元素呈带入特征,它们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且与黄铁绢英岩化有密切关系,显示出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1℃)、中低盐度(1.02%~10.48% NaCleqv)为特征,属于CO2-H2O-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华北克拉通的重新活化导致软流圈上涌和大量火成岩的形成,也为胶东发生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的热能和流体输入。  相似文献   
33.
华蓥山中段北北东向构造主要由宝顶背斜、李子垭一天池向斜、龙王洞背斜组成、其西侧为华蓥山断裂带,向东依次为拱桥湾多字型断裂带、苏家岩多字型断裂带。区内N20~30°E的压扭性结构面最为发育,NW向的张扭性结构面和近SN向的扭张性结构面次之,并发育有次一级的桅杆嘴帚状构造及其它伴生构造。断层的导水性、小构造、陷落柱以及煤和瓦斯突出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34.
35.
对邯邢地区白涧铁矿中磁铁矿与赤铁矿进行成因矿物学研究,精细刻画了铁的成矿过程。在岩相学观察过程中作者发现该矿床中存在2个期次的赤铁矿,其分别交代磁铁矿或被磁铁矿交代。根据磁铁矿和赤铁矿的交代关系,我们将赤铁矿划分为早、晚2个期次,并根据成矿流体的演化,将铁矿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成矿流体从岩浆中分离并交代碳酸盐围岩形成矽卡岩,同时形成接触带矿(第1成矿期),随着接触带磁铁矿的形成,具有更高氧逸度的演化的流体沿着断裂带充填和交代碳酸盐地层形成早期赤铁矿(第2成矿期)。随着赤铁矿形成,氧逸度降低至磁铁矿-赤铁矿缓冲线之下,形成层间的磁铁矿(第3成矿期),SO42-转化成HS-,同时形成大量自由氧,导致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进一步升高,从而形成晚期赤铁矿(第4成矿期),伴随温度和氧逸度的进一步降低,成矿作用进入硫化物形成时期。整个成矿过程中氧逸度控制了成矿过程及其产物,对矽卡岩型铁矿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
利用物理模型三维纵波数据分析HTI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穹窿物理模型三维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对HTI介质中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现象进行研究.主要是进行目的层动校正速度以及走时的分析.结果显示,理论数值与实验数值耦合较好,HTI介质会引起动校正速度以及走时随方位角呈现椭圆形的变化;同时发现,观测系统中最大偏移距与目的层深度的比值以及方位角分布对各向异性分析有较大影响. 三维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对于数据的观测系统设计以及数据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7.
安徽铜陵地区大规模铜、金矿床与晚中生代侵入岩密切相关.本文选取铜陵地区4个代表性成矿侵入岩体(金口岭花岗闪长岩、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朝山辉石二长闪长岩)进行了磷灰石原位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对成岩成矿的指示.铜陵侵入岩磷灰石有较高的Sr/Y值(平均值3. 19)和低Y含量,指示其为埃达克质岩. 4个岩体磷灰石F含量为2. 63%~4. 02%,属氟磷灰石.磷灰石样品有较高的REE含量(825×10-6~5 853×10-6)、中等的δEu值(0. 37~0. 88)、高log fO2值(-12. 3~-9. 86)、较高的Cl含量(多> 0. 2%)和Cl/F值,暗示铜陵侵入岩起源于高氧逸度的壳幔岩浆混合源区.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地区铜、金成矿作用可能与由板块而来的富Cl流体、氧化环境和壳幔混合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总长570km,采用密集的多重观测系统。本文进行了沉积层静校正,使解释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根据所得的界面和地层变化,以及断层位置的确定,对该区的地壳特征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下扬子地台区的地壳明显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它的各层与华北地台均有差别。 2.下扬子地区中地壳内存在一层强反射面,推测为高密度层或高速薄层所致。 3.郯庐断裂带处的莫氏面无明显落差,而是处在莫氏面隆起的斜坡部位,其间可能有一些张性破裂。 4.苏南的上古生代紧密褶皱、火山与岩浆活动以及二个地震活动带的存在,均与莫氏面的起伏有关。  相似文献   
39.
在拉萨北部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设兴组命名剖面顶部灰黑色泥岩夹层中的SX31样品中发现了Osmundacidites sp.,Deltoidospora sp.,Leiotriletes sp.,Purwtatisporites sp.,Ilexpollenites sp.,Quercoidites sp.,Caryapollenites sp.,Betulaceoipol—lenites sp.,Sporopollis?sp.,Ulmipollenites sp.,Compositoipollenites sp.,Tricolporollenites sp.等孢粉化石,主要为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花粉,未发现裸子植物花粉。这些孢粉指示的地层时代接近于始新世——渐新世。在剖面下部的4件样品中零星发现了Tricolpites sp.,Shizaeoisporites sp.,Compositoipollenites?sp.,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sp.,Neoraistrackia sp.,Converrucosisporrites sp.,Cycadopites sp.,PinuspoUenites sp.,Retitricolpites sp.等孢粉化石,指示的地层时代可能略早。从而说明设兴组与上覆林子宗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或其后。  相似文献   
40.
针对桂林市临桂区岩溶塌陷易发区域,采用FLAC3D模拟不同降雨速率下的强降雨入渗过程,探究不同直径土洞在强降雨作用下的致塌规律,结果表明:(1)强降雨条件下,不同直径土洞最大位移均出现在洞顶部。降雨速率相同,洞顶竖向位移增长速率随土洞直径的增加呈整体加快的特点;加快降雨速率,竖向位移增长明显,竖向位移与土洞大小呈正相关。(2)相同降雨速率下,土洞直径增大会引起土洞底部剪切破坏区域进一步扩展。上覆土层在强降雨初期主要受到潜蚀作用,加快降雨速率,土洞底部水位剧烈波动对上覆土体产生的水击气爆成为主导作用,剪切破坏速率加快,洞趾剪切应变明显增加,当土洞直径达到3 m时,水位波动愈加剧烈,加速上覆土层破坏。(3)降雨速率的变化对土洞塑性区拓展范围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较大直径的土洞在加快降雨速率时塑性区拓展范围明显扩大,即土洞大小、降雨速率对上覆土层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定量研究强降雨与上覆土层塌陷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对有效、合理地预警岩溶塌陷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