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四川康定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建校以来一直受其前山危岩灾害威胁。实地调查发现,前山危岩具有规模大、分布广、相对高差大、失稳模式多样等特征。经过对危岩崩落的运动特征参数进行计算,提出了采取主、被动相结合的方式,以SNS柔性防护网工程为主的应急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2.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内,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GIS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 000~2 000 m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55°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03.
无人机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地震后,西南地区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面对高发的地质灾害,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选取映秀镇老虎嘴滑坡所在位置为实验区,采集实验区10km2分辨率0.3m的无人机影像。对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进行数字摄影测量处理,生成实验区精度0.476m的正射影像,0.731m精度的点云数据以及实景三维模型。在这些数字成果的基础上,对老虎嘴滑坡进行定量分析。此次实验验证无人机在高海拔、高落差的地形环境下作业的可行性,探索定量研究地质灾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基于HEC-HMS的水打沟泥石流汇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水打沟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与GIS技术提取流域信息,基于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2010-08-13"泥石流的暴雨汇流过程,并综合考虑泥石流的特征参数,从最大流量角度初步研究水打沟泥石流的汇流过程;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模拟降雨时间及暴雨频率对泥石流汇流过程的影响,从而揭示三者与汇流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泥石流20 a一遇峰值流量为53.49 m3/s,灌木林将峰值流量降低24%,而休耕地的峰值流量提高70%。100 a一遇的暴雨,泥石流峰值流量增加到70.62 m3/s,同比增长32%,50 a一遇的增长23%,10 a、5 a一遇的降雨分别同比降低4%、16%。降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仅增加泥石流暴发前后的降雨模拟时间对汇流的影响不大,且泥石流发生之前的降雨对汇流的影响大于之后的降雨。  相似文献   
105.
位移-时间曲线表征了滑坡变形状态及相对的稳定性程度,是监测滑坡变形和失稳预测至关重要的数据资料。目前所获取的滑坡变形全过程监测资料并不多,大多数是临滑前的短期监测资料,而一些突发型滑坡的变形监测资料更是难以收集。由此,滑坡位移-时间曲线簇的类型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受到了数据资料不足的约束而难以开展,一些滑坡预警理论都是基于推断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得出的,缺少数据支撑。本文通过物理模拟的办法,自行设计制作了变角度的物理模拟试验框架,开发完成了位移数据的自动采集系统,经一年多的试验测试,对试验设备软硬件及模型材料不断调整、优化,完成了7组12条位移-时间曲线的采集工作,从而获取了不同受力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的时间-位移曲线簇,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06.
王飞龙  唐川  常鸣  杨宇  王毅 《水文》2018,38(2):30-34
选取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区,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结合遥感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将研究区进行小流域的划分。针对喀斯特地区有其特定的环境和对地质灾害的特殊成灾机理,分析了土壤侵蚀对喀斯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贡献作用,并提出了研究区泥石流物源量的计算方法。从泥石流形成条件出发,基于流域单元,选取土壤侵蚀、侵蚀物源量、相对高差、纵坡降、沟壑密度、形成区平均坡度、沟道弯曲系数等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二塘河流域17条泥石流沟做了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能够反映研究区二塘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活动特征,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李宁  唐川  龚凌枫  杨成长  陈明  甘伟 《地质学报》2020,94(2):634-647
急陡沟道泥石流是汶川震区发现的一类特殊泥石流,调查发现其具有物源量大、侵蚀强烈,冲出规模大等特点,是震区地质灾害治理的难点。本文以汶川县典型急陡沟道泥石流福堂沟为原型,分析了其发育条件和特征,并通过模型试验等手段,还原并分析了急陡沟道泥石流起动及形成的过程,以及相应的土体内部参数变化特征。试验显示在20°、25°、30°的坡度和480mL/s、410mL/s、360mL/s的径流量的试验条件下,泥石流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起动(沟床侵蚀型、滑坡流态化起动型、消防管起动型),同时结合实验过程中土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及体积含水率变化特征的研究,详细还原了相应的泥石流起动全过程。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起动方式下,土体内部的数据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泥石流起动孔隙水压力呈现出规律性差异,即水槽坡度、径流量越大,泥石流所需的起动力越小;此外,坡度越大,土体所需的饱水时间越长,而在相同坡度下,流速越大,预饱水时间越短;研究还发现,泥石流的爆发时间与沟床坡度呈反比,并且径流量越大,泥石流持续时间也越长。基于实验结果,通过相似理论计算得到的泥石流起动流速,与实际情况一致,表明本的研究结论可为汶川震区急陡沟道泥石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由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和台湾大学地理系、高雄师范大学地理系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山地环境与保育研讨会”于1999年1月30日至2月9日在昆明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两岸代表共计94人,其中台湾学者35名,大陆方面来自北京、南京、广州、成都和云南省的学者59名。代表们围绕着山地环境系统与建设、山地灾害与防治、山地资源与利用、山地环境演变与持续发展、山地环境演变监测与保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大会共收到交流论文56篇,其中参加大会发言33篇。会…  相似文献   
109.
基于GIS技术的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5,他引:49  
唐川  朱大奎 《地理科学》2002,22(3):300-304
为了满足对自然灾害预测不断增长的紧迫要求,泥石流风险评价成为帮助决策过程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即使泥石流风险性各组分的评价很困难,但地理信息系统可辅助提出这种风险性制图的有关方法。我们以云南省为研究区,选取6个成因因子参与泥石流危险度敏感性分析,通过将研究区易损性评价图与危险性评价图叠加分析,编制出云南省泥石流风险评价图。该图描述了在现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下的泥石流风险敏感区。研究成果为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进行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泥石流扇形地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数学统计方法探讨了泥石流扇形地危险性评价方法,根据专家综合调查,确定了泥石流堆积厚度,最大石块粒径,扇面沟道位置,扇面纵比降和扇面糙率五个主导因子参与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应用德菲尔分析方法计算了和因子的权重,由此建立了泥石流扇形地危险度分区的简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