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篇 |
免费 | 127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篇 |
大气科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127篇 |
地质学 | 184篇 |
海洋学 | 54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104.
1980—2017年祁连山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当地极为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量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多年平均产水总量和水源涵养总量约为93.03×108 m3和57.83×108 m3。从时间变化来看,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196 mm·a-1;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依次为:草地(31.87×108 m3)>林地(16.71×108 m3)>耕地(4.92×108 m3)>其他用地(2.29×108 m3)>建设用地(0.63×108 m3)。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在所有研究时段内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也会对水源涵养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对水源涵养量影响较大。根据建立的经验公式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估算得出研究区多年冻土地下冰储量在550 km3以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消融趋势明显。研究可为祁连山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分析了逻辑信息法的建模原理,并提出一个改进的数学模型.新模型中引进了标志的单调性概念.指出一个标志的单调性越佳,则对模型的贡献就越大,从而提高了模型区分各等级特性的能力,改善了模型的预测效果.文内举例计算评价了某超基性岩找矿前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7.
108.
耕地数量补偿的生态效率用以解释耕地补偿过程中生态生产力投入与产出的综合生态影响与价值实现。从生态足迹的视角出发,本文计算了土地整理补偿、粮食贸易补偿、毁林开垦耕地补偿3种耕地数量补偿途径的平均生态效率及其细分下的10种耕地数量补偿方式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补偿途径中,三大耕地补偿途径的平均生态效率均无效,距离生态效率有效最近的是土地整理补偿耕地数量途径;补偿方式中,从越南进口粮食、湖南省土地整理补充耕地、开发阔叶林补充耕地为生态效率有效;实现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补偿的运输过程中,消耗的化石燃料用地所拥有的生态生产力多数低于毁林开垦耕地补偿中同等面积被砍伐森林的生态生产力。因此基于生态效率的高效实现,需要对当前的耕地异地占补严格限制政策、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政策进行思考与调整。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