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393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疆在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扫面中发现大量Au异常,据此找到多处大中型金矿床。为了对托里县幅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定的"39乙"号异常区进行检查,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合理确定研究区土壤中Au元素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直接用异常下限值圈定异常,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进一步验证土壤异常。最终确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找矿工作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圈定了2个Au异常带(4个异常区),并划定I号异常带为研究区首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02.
施德浩  于涛  王磊 《地理科学》2022,42(11):1912-1922
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估计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地区县级单元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借助门槛效应和中介模型检验高铁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① 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县级单元的产业结构升级,非同步地推动第二产业的分散和第三产业的聚集。② 人口规模对高铁效应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但在长三角县级单元中未发生门槛突变。③ 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时间滞后性,致使县级单元产业结构转型存在两个窗口期,分别为开通当年和第3年。因此县级单元应立足自身情况并顺应高铁开通后的产业演化规律,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激励或对冲。  相似文献   
103.
根据1961-2012年海北地区刚察、门源、海晏、祁连4县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温湿指数分析了该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关系,结果表明:海北地区除10月至翌年4月不宜开展户外旅游活动外,其他月份气温适宜、湿度适中,较适宜旅游活动,其中6-8月为旅游黄金期。各地旅游舒适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州旅游景点平均舒适期为92天,占全年天数的25%,平均旅游舒适期天数祁连的门源的海晏的刚察的。旅游游客量年内分布呈典型的"单峰型",7月达一年中的最高峰,占全年游客总数的25%~35%,6-8月是一年中游客最集中的时段,游客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1-2月和12月旅游人数处于低谷。海北地区客流量与旅游气候适宜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约90%左右的客流量同该地的旅游气候因素有关。温湿指数与客流量呈指数函数,基于气候适宜指数建立客流量预测模型能够为旅游部门提前掌握旅游人数、旅游景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对多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服务于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设计思路到内容设置及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就发布系统在图像、文字、临时预警、双语以及针对性的定制等方面如何发挥优势,凸显其在重大保障服务上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同时也对发布系统服务于重大气象保障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气象信息的推广应用与服务也做了一定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应急资源信息共享的迫切要求,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应急资源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我国省级应急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省级应急资源整合共享、协调联动的角度出发,引入事件驱动理论,以突发事件为驱动点,开展省级应急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省级政府应急管理的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应急资源管理架构(EDERMA),分析此架构的构成、功能以及工作机理,并探讨了基于此架构的系统应用实现。  相似文献   
106.
孔旭  张文浩  李成  程福臻  A.Weiss 《天文学报》2002,43(3):264-271
利用星团谱样本的星族合成方法,研究了邻近巨椭圆星系NGC5018中的星族成分和其内部的恒星形成历史,给出了星系中不同年龄和金属丰度星族的成分占有比.星族合成结果表明,NGC5018中不仅存在大量金属丰度低的年老恒星成分,而且较年轻的星族成分(T=5×108yr)对星系光度贡献也很重要.星系吞并和相互作用过程可能是触发这些较年轻星族形成的物理原因,椭圆星系内部的恒星形成历史可能是2次爆发或者多次爆发过程.这些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NGC5018颜色偏蓝、Mg2谱指数强度偏弱等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107.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全球组网进程的推进,BDS/GPS组合导航成为提高导航性能的重要方法,同时地基增强系统(GBAS)作为实现精密导航的新一代导航方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推导BDS/GPS双系统组合GBAS数学模型,分别对BDS、GPS独立作为GBAS导航源及BDS/GPS组合导航作为GBAS导航源时系统的精度因子(DOP)、垂直保护级(VPL)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验证了应用各系统时GBAS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BDS与GPS的GBAS性能接近,且互有优势;BDS/GPS组合GBAS性能优于各单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08.
将地表河流阶地变形特征与运动学模型、地貌年代相结合,可以推测出地下断层几何形态、断层变形量与变形速率.定量限定天山山间盆地不同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形态、运动学和变形速率是研究天山挤压应变吸收作用的关键.在天山东部的尤路都斯盆地内,开都河横穿巴音背斜构造发育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三级河流阶地.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处于巴音背斜构造后翼位置的河流阶地具有宽阔、连续和逐渐倾斜的特点,符合通过翼部旋转运动而褶皱变形的铲式逆冲断层模型,其深部根植于平面断层斜坡.基于该运动学模型并结合阶地年代,得到巴音背斜构造下伏断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为(0.35-0.06)~(0.35+0.16) mm/a,地壳缩短速率为(0.23-0.04)~(0.23+0.10)mm/a.对比尤路都斯盆地北部那拉提断裂的构造应变和GPS速率揭示的东天山南北向总地壳缩短速率,认为巴音背斜构造的变形作用占尤路都斯盆地总变形作用的15%~20%,进而容纳了~2%的东天山南北向地壳应变.东天山内部的山间盆地在天山变形量分配中占据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印度河扇更新世发育的沉积物波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其形成过程的认识程度低。本次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和地震解释技术,研究了印度河扇沉积物波的波长、形态、波峰变化等形态特征;阐述了沉积物波与沉积物变形特征的差异、识别了两者的区分标志;总结了水道堤岸斜坡和区域斜坡上沉积物波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物波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分析了沉积物波的形成过程,并建立了印度河扇沉积物波的形成模式。研究表明: (1)研究区沉积物波波长平均为486.84 m,最大1473 m;波高在10~60 m之间,平均30 m。(2)沉积物波的形态有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其迁移方式有上坡迁移型、加积型和下坡迁移型;沉积物波主要发育在水道堤岸的斜坡上,在区域斜坡上也发育少量的沉积物波,这2种沉积物波波脊的走向差异很大,水道堤岸斜坡上的沉积物波主要分布于水道凹岸堤岸的外侧,距离水道越远其规模(波长、波高)越小,波脊走向近于NE-SW方向,与水道的走向平行或斜交;区域斜坡上的沉积物波波脊的走向多为NW-SE向,平行于区域斜坡的走向,离源区越远规模越大。(3)水道堤岸斜坡上的沉积物波是由水道型浊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溢出水道的凹岸,在堤岸外侧的斜坡上沉积形成的,堤岸斜坡的角度对沉积物波的发育规模影响不大,浊流的强度和输沙量对其规模影响大;区域斜坡上发育的沉积物波是由顺坡而下的非水道化的浊流沉积形成;滑塌变形造成的起伏地貌以及早期沉积物波的存在,也都影响了后期沉积物波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0.
周永胜  戴文浩 《地学前缘》2022,29(1):403-412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和稳态流变实验研究非常多,而与震后松弛相关的地壳深部脆塑性转化和非稳态蠕变研究非常有限,更缺少非稳态流变的本构方程。震后松弛阶段的断层滑动研究和基于GPS观测数据反演地壳形变研究都依赖于非稳态蠕变实验数据及其流变模型。本文介绍了野外断层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和高温高压非稳态流变实验研究进展,分析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与变形模式,讨论了非稳态流变与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