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215篇
地质学   591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基于已开展的非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三维全时程动力数值模拟分析。采用修正的Davidenkov模型反映土体在地震反应过程中的模量衰减,通过“捆绑边界”模拟模型箱的层状剪切运动。通过对比试验中土-结构体系加速度响应时程、土体位移和桩基内力等,验证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利用已验证的数值模型,开展承台尺寸对桩-土-上部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承台厚度的增大会导致上部结构和桩顶惯性效应减小;地震作用下沿激振方向前桩大于后桩,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大,前桩与后桩峰值弯矩差值率为16.1%~32.1%,群桩效应影响增大;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大,承台-土动土压力增大了3~6倍,承台与桩基水平荷载分担比增大,桩基弯矩反弯点位置上移了0.50 m;承台-土的相互摩擦作用会降低结构整体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根据作者提出的沉积建造(sediment-suite)新概念和分析原理,对我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各类沉积建造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条件;并且首次编制了中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图和盆地类型图。 建造分析表明,早震旦世南方和北方两大古板块具有明显不同的发育特点:上扬子古陆及四周边缘处于断裂活动发育期,形成典型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其东南缘(华东南地区)发育有岛弧系活动边缘盆地的建造类型:细碧角斑岩建造、硅质页岩建造、杂陆屑建造、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北缘(秦岭地区)有一个活动边缘——原始大洋的发展过程,形成陆源复理石建造、碳酸盐复理石建造以及类似于洋中脊的微晶碳酸盐建造。 早震旦世的北方大陆板块显示完全不同的沉积建造发育进程。除了新疆、祁连、内蒙地区有活动型沉积违造类型外,在广阔的东部、东南及南部边缘均深持稳定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993.
湘中涟源下石炭统的陆源碎屑风暴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描述了测水组具丘状层理的石英砂岩风暴岩和具丘状层理的粉砂岩风暴岩以及邵东组的具粒序层理的粉砂质风暴岩和泥质介壳层风暴岩,四种风暴岩的环境分布依次为前滨——上临滨、下临滨——过渡带、远滨或滨外泥质陆棚。   相似文献   
994.
玉龙雪山冰川沉积序列OSL定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玉龙雪山分布有欧亚大陆纬度最低的海洋型冰川,其主峰及周边地区保存了大量清晰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该区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及其冰川作用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应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对玉龙雪山冰川沉积物进行了定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重建玉龙雪山冰川作用史。研究结果表明:玉龙雪山东麓的末次冰期冰碛物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最盛时期,其平均年代约在25ka,西麓末次冰期冰碛物形成年代约为50k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中期(MIS3b)。而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年代在240ka左右,处于中更新世晚期,对应于MIS8阶段,当时玉龙雪山存在多条复式山谷冰川。该研究可为玉龙雪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历史的重新认识以及光释光测年技术在该区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5.
CDSN台实时监视数字波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跃时  孟宪森  孙文斌 《地震》2002,22(3):58-64
成功开发的新软件,解决了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站(NCDSN)无法实现地震波形的实时监视问题。它对于台站实时掌握地震仪器的工作状态、地震事件数据的流动情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灵活使用滤波器则可极大地提高大震速报的工作效率。它的另一特点是可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直接修改任意参数而无需重新启动本软件,改动后的结果可立即看到,操作极为简单。  相似文献   
996.
西藏墨竹工卡县门巴地区松多岩群经历了3期变质变形作用,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度为500~553℃,压力为0.93~1.15 GPa,属中低温、中高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相似于板块碰撞带变质作用的特征。同位素定年资料表明,松多岩群主期变质为加里东期变质作用的产物。阳起片岩1 516 Ma的Sm[CD*2]Nd表面年龄可能反映了松多岩群的原岩年龄。  相似文献   
997.
东亚地区降水离子成分时空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观测资料,对2001年东亚地区降水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过去的观测进行对比,揭示东亚各地酸雨分布情况及降水化学特性差异,为东亚酸沉降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计划提供前期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滨海地区的日本降水含量中Na+、Cl-分别为219、208μmol·L-1居东亚地区之首,而中国西北地区Ca2+、NO-3、NH4+、SO24-、Mg2+、K+含量最高各为755、168、260、768、59.3、53.6 μmol·L-1;降水酸度主要受阳离子Ca2+、NH4+和阴离子SO24-、NO3-的影响.(2)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季节变化明显,除部分源自人为或工业排放源影响外(如北部地区冬季取暖),东亚地区气候呈季节变化也是影响的主要因子之一.春季沙尘源区沙尘、扬沙频繁,其上空存在较强的西风带,在天气系统冷锋影响下,沙尘粒子易随大风扬起而由锋前强烈抬升气流输送到对流层中层,在高空西风急流作用下输送到下游地区.(3)东亚地区酸雨区降水与以往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的降水性质不同,除中国西南工业欠发达地区仍为硫酸型外,其他酸雨区均为硫酸和硝酸混合型.表征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SO24-]/[NO3-]的比值在中国西南地区为3~5,东南和华南地区为0.5~3;其他各国均在0.5~3之间.  相似文献   
998.
充分利用POI(Point of Interest)、OSM(Open Stree Map)、人口密度1 km分辨率数据、土地利用10 m分辨率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以信阳市自然村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核密度分析、Moran′s I、Getis-OrdGi*等方法对信阳市自然村落空间分布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信阳市自然村落在各个县域的数量分布上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且信阳市自然村落空间分布呈集聚状态。信阳市自然村落空间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与水源、道路、人口、乡镇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与坡度未呈现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当前倾斜航空摄影技术发展迅速,其以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等特点,成为获取实景三维模型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数字城市、应急测绘、环境监测和林业等领域。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十四五”期间新型基础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倾斜航空摄影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还需完善。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倾斜航空摄影手段开展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优化方法,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助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年代际预测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热点领域,其首要步骤是进行初始化,目的是为年代际预测提供包含观测变率信息的初值.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初始化方法是耦合资料同化,即在耦合模式框架下进行同化.在年代际预测时,由于模式偏差和初始化方法性能的限制会产生初始冲击问题.目前国际上的各模式机构普遍对北大西洋、热带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预测水平高,而对全球平均近地面气温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预测水平相对较差.本文主要从初始化方法和年代际预测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