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赣南崇义-永新地区上奥陶统陇溪组为一套黑色硅质岩、碳质板岩为主的地层,富含放射虫化石。硅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硅质岩w(SiO2)为84.91%~94.01%,PASS组分质量分数小于30%,指示其含有较低的陆源碎屑组分。永新陇溪剖面硅质岩具有较高的Al/( Al+Fe+Mn)值(0.55~0.79)和Al2O3/TiO2(20.19~25.30)值,为正常的海相非热液沉积,崇义黄背剖面上部硅质岩Al/( Al+Fe+Mn)值(0.45~0.57)和Al2O3/TiO2(7.83~10.25)值明显减小,为含基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赣南陇溪组硅质岩Ce/Ce*值为0.82~1.02,Y/Ho值为24.44~26.68,均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其中永新陇溪剖面硅质岩∑REE+Y质量分数与PASS组分相近,崇义黄背剖面硅质岩∑REE+Y质量分数大部分是PASS组分的2~3倍,指示崇义硅质岩形成的环境更加开阔,这些硅质岩中的陆源组分可能来自于赣中古陆。   相似文献   
122.
地基GPS/PWV在降水过程中的突变与缓变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英  曾明剑  张备  周鹏  王易 《气象科学》2015,35(6):775-782
用江苏省2009-2011年57个地基GPS/MET监测网获取的逐时大气可降水量(PWV)和同期降水及JM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再分析资料,探讨了PWV的日际和逐时变化与不同时间尺度和强度的降水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WV日际变化与降水日变化具有显著相似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趋势,两者存在较为一致的同步性,总体呈单峰分布,强降水集中期对应着PWV最大时段;PWV在入梅和梅汛期内强降水过程中存在明显突变现象,并提炼了以GPS/PWV突变事件为依据的入梅和梅雨期暴雨预报指标;在不同强度的降水过程中,PWV值域局限在一个特定量值区间,其中20 mm/h以下各级强度降水对应PWV区别明显,GPS/PWV值对应的特定量值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但20 mm/h以上的各级强降水对应PWV特定量值区别较小;在短时强降水的预报中,除充分的水汽条件外,其强度将取决于天气系统对周边水汽的辐合能力和将入流水汽抬升而成云致雨的动力条件;降水发生前存在水汽的连续、缓变蓄积过程,蓄积过程至少可推前12 h。  相似文献   
123.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埋深大于6500 m的断背斜圈闭,白垩系砂岩储层内部裂缝普遍发育且分布复杂,对储层产能影响较大,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裂缝发育模式指导裂缝带建模。本文通过钻、测井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盐下断背斜内裂缝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1)盐下深层断背斜裂缝带可以分为"挤压剪切型、拱张型与调节型"三种成因类型,挤压剪切型裂缝带主要分布于断背斜翼部,受推覆作用而成,平面呈近EW走向或NW-SE走向。拱张型则主要发育于背斜核部,受控于断背斜拱张作用,平面近EW走向,调节型裂缝带则发育于断背斜的构造转换部位,呈近SN走向;(2)物理模拟实验证明拱张型裂缝带受褶皱褶曲度控制,剪切型、调节型裂缝带则受逆冲断层断距控制,根据断背斜拱升角及垂直断距变化可以预测裂缝带的平面分布;(3)地质资料和物理模拟实验证明"调节裂缝带"及"拱张裂缝带"张开程度最大,有利于改善超深层储层的储集性能,这类裂缝带的单井天然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4.
夏、冬季黄东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5年8月和12月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黄东海溶解氧(DO)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东海DO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DO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92—11.35mg/L,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存在中层水体DO最大值现象;长江口附近(30.73°—32.30°N,122.96°—124.60°E)与浙江近海(28.43°—29.40°N,121.97°—122.63°E)底层存在低氧区(DO3mg/L),面积可达14800km2;且东海外侧底层(28.88°—29.70°N,124.08°—124.90°E)存在DO4mg/L的DO低值区。冬季,DO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4.81—10.29mg/L,总体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特征;南黄海中部(33.80°—34.66°N,123.52°—124.23°E)与北部(35.50°—36.36°N,122.96°—123.82°E)底层水体DO质量浓度低于6mg/L,DO最低值为4.81mg/L。黄东海DO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受物理过程与生物化学过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25.
2006年7月19-20日苏中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尹东屏  吴海英  张冰  周鹏  刘梅 《气象科学》2007,27(6):641-647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强对流天气。分析表明,在同一对流云团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的物理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6.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过程中涉及的核素在围岩裂隙地下水中的迁移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数值模拟是研究核素粒子运移的重要方法。目前裂隙介质中渗流模型主要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于岩体尺度裂隙地下水的流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能充分表现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不连续性等特征。因此,针对裂隙介质准确概化及核素迁移模拟等难点,文章结合Monte Carlo随机生成裂隙方法、裂隙渗流有限元算法和高放射性核素衰变方程等方法,依据花岗岩深钻孔裂隙统计数据,采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内蒙古阿拉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展开了核素粒子迁移数值模拟研究,并讨论了实例预测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针对设定的地质模型,核素粒子从中心运移到边界的迁移路径长度平均为1293.35 m,粒子运移到边界耗费的时间平均为1.70E+11 d。  相似文献   
127.
以在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张家坳一带等地测制的4个下白垩统五龙组剖面为基础,笔者通过精细划分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张家坳一带的五龙组一段和二段下部10种典型的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类型。根据岩相组合类型,进一步识别出6种属于砾质辫状河典型构型单元,分别为辫状河道、心滩、漫滩、废弃河道、决口扇和决口河道沉积构型单元,但是整体上以辫状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五龙组辫状河沉积在张家坳、土城一带为砾质近源辫状河沉积特征,与冲积扇关系密切,发育在河流的上游地段,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物源来自西北部的黄陵背斜剥蚀区,而在向家嘴和三溪口一带相变为砂质辫状河沉积。  相似文献   
128.
赣南崇义-永新地区上奥陶统陇溪组为一套黑色硅质岩、碳质板岩为主的地层,富含放射虫化石。硅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硅质岩w(SiO2)为84.91%~94.01%,PASS组分质量分数小于30%,指示其含有较低的陆源碎屑组分。永新陇溪剖面硅质岩具有较高的Al/(Al+Fe+Mn)值(0.55~0.79)和Al2O3/TiO2(20.19~25.30)值,为正常的海相非热液沉积,崇义黄背剖面上部硅质岩Al/(Al+Fe+Mn)值(0.45~0.57)和Al2O3/TiO2(7.83~10.25)值明显减小,为含基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赣南陇溪组硅质岩Ce/Ce*值为0.82~1.02,Y/Ho值为24.44~26.68,均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其中永新陇溪剖面硅质岩∑REE+Y质量分数与PASS组分相近,崇义黄背剖面硅质岩∑REE+Y质量分数大部分是PASS组分的2~3倍,指示崇义硅质岩形成的环境更加开阔,这些硅质岩中的陆源组分可能来自于赣中古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