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0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2.
王超  李猛  李荣社  彭岩  张吉衡  张海军  王健 《地质通报》2015,34(203):364-373
通过野外考察和前人资料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群红藻山组之上存在一个区域性的不整合,其中发育铁质风化壳、沉积间断、地层的缺失、侵蚀作用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存在古生物组合、沉积环境的突变。界面以下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界面之上代表了冰水沉积到海相潮上—潮间带沉积,上覆黑土坡组—红铁沟组—皱节山组,依次沿着不整合面向上超覆,反映了不整合发育之后的又一次海进过程。该不整合界面可能代表了新元古代晚期该地区裂谷盆地的伸展阶段的构造响应。该区域性不整合的发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对全吉群内部整合关系的认识,说明全吉群需要解体。该不整合可能发生于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该时期的不整合面上、下生物面貌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或突变,可能与新元古代晚期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和全球雪球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23.
云南罗平大凹子与上石坎剖面牙形类动物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凹子剖面118件样品和上石坎剖面78件样品的系统研究中获得了丰富的牙形石标本,特征分子为Nicoraella kockeli Ni.germanicus,同时还获得了众多未能鉴定到种的片形分子Nicoraella sp.,Neospathodus sp.,以及大量的枝形分子,Cornudina? latidentata,Cornudina tortilis,Xaniognathus sp.,Hibbardellasp.,Cypridodella of.delicatula,Cypridodella cf.conflexa,Enantiognathus ziegler,Enantiognathus incurvus,Enantiognathus latus,Neohindeodella triassica,Hindeodella bogschi.对这些可识别到种级别的分子进行了鉴定描述,大凹子与上石坎剖面中获得的牙形石分子Nicoraella kockeli指示出罗平生物群的时代为Anisian期的Pelsonian亚期.  相似文献   
24.
南岭地区晚三叠世成矿规模较小且零散,而晚侏罗世成矿规模巨大,以往的研究较少关注两期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及与成矿的关系。湘东邓阜仙花岗岩体位于南岭地区中段,是具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两期岩浆活动的复式岩体,并发育有钨矿床。本文对区内花岗岩及蚀变岩型矿体进行了锆石/锡石U-Pb定年、锆石Hf-O同位素与全岩主微量分析,以期揭示两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联系和与成矿的关系。锆石SI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区内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28Ma和~153Ma。湘东钨矿的锡石U-Pb定年结果为154.4±2.1Ma,表明钨锡矿化形成于晚侏罗世。两期花岗岩均具有高硅、高钾、弱过铝质至强过铝质的特征,结合锆石的Hf-O同位素组成,指示它们具有相似的成因,均起源于中-古元古代基底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晚三叠世花岗岩混入了更多的成熟地壳物质,区域的富矿地层对于湘东钨矿形成的直接影响不大。邓阜仙晚侏罗世花岗岩更高的Fe含量和Rb/Sr、Rb/Ba比值,更显著的Eu、Ce负异常,指示其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异演化,两期成岩过程中的差异可能与区域上的晚侏罗世发生的太平洋俯冲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25.
提要: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以丰富的稀有罗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和重要地层剖面为主,辅以典型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泉水、瀑布和湖泊等多姿多彩的水体景观。本文分析了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分布,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美学、旅游开发3方面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6.
本文首次报道和描述了来自罗平生物群中的双壳类化石,包括6个属,属于Costatoria goldfussi mansuyi组合带,为台间盆地相生物组合,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双壳类的演化分为残存期-复苏期-辐射期,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化石处于复苏与辐射的关键时期,其报道为研究双壳类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7.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8.
云南罗平岔江新江底村发现的十足目节肢动物化石产出于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是十足目化石在关岭生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此类化石在中国上三叠统中首次报道。此发现增加了关岭生物群的多样性,为今后在中国三叠纪其他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寻找更多的十足目节肢动物化石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9.
采自云南泸西县城附近小兴安村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的海龙化石,是关岭生物群海龙类化石在贵州关岭之外地区的首次发现。该化石标本共保存有9枚较好的背椎骨,21条完好的肋骨及若干腹肋。靠近头部的4枚背椎骨为有次序的自然排列。背椎椎体长约12cm,椎体横突发育,椎体腹侧轻微凹入,呈双凹形,近似圆形。这一特征与鱼龙类脊椎骨明显的双凹特征有所区别,故暂且将其归于海龙类。新采集的该化石标本为探讨海龙类的古地理分布,以及寻找规律生物群新化石产地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30.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