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我国国土资源储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国土资源储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作用。将国土资源储备分为资源和产品两个类型,并分析两个储备主体的侧重点;阐明我国土地资源储备、能源储备、矿产资源储备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开拓资源供应新渠道、增加战略性产品储备建议。  相似文献   
82.
塔中Ⅰ号断裂带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储集体模式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储集体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断裂带的东部。研究目的层良里塔格组,由下部泥灰岩段、中部颗粒灰岩段和上部泥灰岩段组成。礁滩储集体主要发育在良里塔格组9个准层序中的PS7和PS8准层序组。从岩心观察入手,建立了良里塔格组礁滩体的地质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知礁滩体测井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并结合地震特征属性建立了地震识别模式。利用该模式预测研究区礁滩储集体有利分布区,预测结果为近年钻探的塔中821井等井所证实,获得高产油流,说明建立起来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模式符合客观实际,能有效地指导勘探。  相似文献   
83.
大规模跨流域水库群供水优化调度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芳  周进  原文林 《水科学进展》2016,27(3):448-457
针对大规模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中调水、引水、供水三者之间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二层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原理,建立跨流域水库群供水调度规则的三层规划模型,提出调水规则、引水规则和供水规则相结合的跨流域水库群优化调度规则,从深层次揭示跨流域供水水库群之间的主从递阶层次的独立性及相互关联性;并应用基于免疫进化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分层优化求解。以滦河下游跨流域水库群为对象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① 减少了水量损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② 提高了供水区唐山、天津的供水保证率,降低了缺水破坏深度。  相似文献   
84.
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始于1998年,包括基础调查计划、土地利用监测调查工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简称“一项计划五项工程”),是国家财政专项支持的项目,时间跨度12年(1999年-2010年)。几年来,国土资源部根据新形势、新体制,采取新机制、新思路,运用新理论、新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如何评价这些成果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情况是亟待破解的问题。《2006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编制与审核要求》提出,“制定大调查…  相似文献   
8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是下古生界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点层位。文中基于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结构描述等,并运用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沉积特征和储集层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1)受控于沉积期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格局,马四段发育大量台地内丘滩微相,其易于发生准同生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马四段储集层以(藻)砂屑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3)纵向上,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2亚段和马四1亚段;平面上,马四段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台地内低凸起带和台缘带;(4)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其中古隆起部位发育的有效丘滩体是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白云石化是储集层后期保存的重要因素。马四段沉积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内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控制了丘滩相带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展布,这一新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储集层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6.
近期,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取得持续突破,引起人们对白云岩储层的广泛关注。从储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入手,以露头和岩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分析,在储层成因与分布方面取得4项主要认识:①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白云岩储层均发育在高位域,台地边缘和台洼边缘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环境;②储层的主要岩性是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和中细晶白云岩),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栖霞组和茅口组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87%、4.57%,均具良好的储集性能;③颗粒滩亚相、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颗粒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生孔隙的载体,准同生溶蚀作用将原生孔隙扩溶成孔洞,是改善储集空间的关键;④剑阁—雅安台缘滩和盐亭—广安台洼边缘滩带是白云岩储层有利分布区,是天然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7.
岩心、成像测井资料表明川东北G地区FC段碳酸盐岩储层溶孔、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根据溶孔、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分布特征,可划分为6种典型储层类型.因此,有效评价储层非均质、划分储层类型是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关键.电成像测井资料能通过定性识别孔洞与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性评价,但是由于缺乏能综合表征溶孔、裂缝等特征的定量参数,使得电成像测井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存在问题.为此,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电成像测井定量评价方法,即计算电成像测井图像的分形维数来定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类型与分形维数相关分析表明,分析维数可综合表征储层溶孔、裂缝,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应用实例表明,基于电成像测井分形维数的非均质性表征与储层类型划分应用效果较好,推动了该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88.
2005年以来,中国对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上升,研究金砖四国利用COFDI的效益与投资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有利于中国对其投资的持续良好发展。通过计算COFDI业绩指数,衡量金砖四国引进及利用COFDI的能力;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教、自然环境五方面选取26个指标,基于改进的熵权法计算出2005-2015年金砖国家的投资环境分值,用以衡量各国投资环境的优劣;进而建立起金砖四国COFDI业绩指数与投资环境分值的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金砖四国COFDI与投资环境耦合状况差异较小,俄罗斯耦合度最好,处于中等关联,其余三国次之,在较低关联或中等关联之间波动。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较大,南非协调度最佳,达到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俄罗斯从濒临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巴西和印度相对落后基本处于失调状态。研究可为中国对金砖四国的进一步直接投资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89.
为探究珊瑚共生菌对白化的响应,采用OTU分析和Biolog技术对比了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健康个体与白化个体细菌群落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物种组成(属水平)上两者的优势成分相似,均由聚球菌Synechococcus占主导(大于50%);其余组分中,红球菌Pelagibacter、谱尼螺杆菌Puniceispirillum、珊瑚微球菌Coraliomargarita和光合细菌Photobacterium在健康个体中居多;而厚壁菌Actinomarina、梨形浮霉菌Blastopirellula以及一些病原菌(如弧菌Vibrio、单胞菌Pseudospirillum、Alteromonas和考克斯氏体Coxiella)在白化个体中占优。生物多样性显示白化组的α-多样性(Chao Ⅰ,Shannon index)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Personal分析表明温度和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是影响物种组成最相关的环境因子。功能分析显示:在碳源的利用上,健康组对碳源的利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羧酸类、氨基酸类、双亲化合物、糖类、多聚物、胺类;而白化组对碳源的利用偏向糖类、氨基酸和胺类。羧酸和糖类的利用率导致了白化组与健康组对碳源摄取能力的差异。氮源的利用上两者均以无机氮为主,但白化组显示出部分消耗有机氮(肽)的能力。磷源的代谢上两者均优先利用无机磷,而白化组弱化了对有机磷的代谢能力。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白化降低了珊瑚共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并引起了菌群对C、N、P的代谢差异,致使共生微生物呈现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a species of polychaetous family Paraonidae, Paraonella platybranchia (Hartman, 1961), a rare species found previously only in the coast n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and it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1982 from Chinese side of the Yellow Sea.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specie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Supported by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O727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