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篇
  免费   532篇
  国内免费   585篇
测绘学   337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442篇
地质学   1601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10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为研究天然源面波勘探方法在固体矿产勘查尤其是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小包庄铁矿区已知勘探线进行方法试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线性排列的方式部署了天然源面波测点,共完成了32个测点、总长度3 100 m的数据采集工作;采用扩展空间自相关法获取了每个测点的频散曲线,并对频散曲线进行反演并通过插值计算,获得了整条剖面的横波速度结构;根据地质和钻孔资料,划分了岩性层和断裂。通过与已知资料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表明天然源面波勘探方法在深部找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区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多模态时间稳定性判别标准,提出一种筛选稳定高相关预测信号的思路,对1981~2016年西南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多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时空特征和可预测模态关键信号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降维预测模型.结果 表明,前9个模态在预测时效为3年和近10年内稳定,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0%,是西南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993.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中的古地貌学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横向非均质性强、岩层顶面地震反射强而内幕地震反射弱且分辨率低等地震地质特点,充分利用三维地震信息,精细解释了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内部地震反射强振幅、强连续等时界面和碳酸盐岩顶界面,刻画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陆棚边缘高能礁滩体的地貌学特征,建立了碳酸盐岩建隆的地震地质模式。该模式为全面认识该区碳酸盐岩建隆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该区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和储量评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4.
研究利用测震台网数字化宽频带速度型记录仿真加速度时程,并通过提取其相位信息和拟合场地设计反应谱(目标谱)的方法来获得场地设计地震波的有关技术途径与应用实例,所提供的具体算式采用便于编程和利用快速傅氏变换(FFT)技术进行计算的离散化傅氏正逆变换的复数表达式。有关研究结果可拓宽现有地震观测资料的使用价值,减少地面运动模拟中人造地震波与原始地震记录存在的差异,并可使所合成的设计地震波满足给定的目标谱,且能较好地反映其非平稳性特征,因此在地震工程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邱楠生  汪为孝  谢明举 《地质学报》2006,80(11):1760-1769
根据实测的压力和镜质组反射率数据讨论了沉积盆地中镜质组反射率异常的物理化学环境.认为异常压力并不是导致镜质组反射率受到抑制的唯一原因;沉积盆地中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异常的原因除与有机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的温度、压力等物理环境及其周围的流体性质、无机元素(矿物)的组成等化学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钻井异常高压带和正常压力带剖面密集取样进行的微量元素与镜质组反射率分析表明,偏酸性、低盐度的流体介质有利于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加;通过分析泥岩中的某些元素丰度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对应关系,初步确定钙、锰、锶、硼、钡、磷等元素对镜质组反射率的演化有抑制作用,而铁、钴、锌、镍、铷等元素对有机质的热演化具有催化作用.本研究对于有机质成熟校正、油气资源评价和利用成熟度古温标恢复盆地热历史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杜远生  朱杰  顾松竹 《地球科学》2006,31(1):101-109
北祁连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 是柴达木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加里东造山带.北祁连肃南百泉门—边马沟位于北祁连西段, 跨奥陶纪弧后盆地、岛弧、海沟俯冲杂岩等构造带和百泉门—九个泉、大岔大坂、边马沟3个蛇绿岩带.北祁连肃南一带奥陶系主要分布阴沟组地层, 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硅质岩、大理岩、变质泥岩(板岩或片岩) 及砂岩.硅质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边马沟与大洋俯冲蛇绿杂岩共生的硅质岩、大岔大坂与岛弧蛇绿岩共生的硅质岩及九个泉、百泉门与弧后蛇绿岩共生的硅质岩均形成于大陆边缘盆地的构造背景, 但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其受陆源影响不明显, 为远离陆源的深水盆地沉积.推测北祁连奥陶纪处于多岛洋的构造背景, 北祁连奥陶纪存在宽阔、多岛的古洋盆.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   总被引:51,自引:2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地震台网1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 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研究区的壳幔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接收函数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厚度变化剧烈,祁连块体为50~55 km、柴达木块体和河西走廊为45 km左右(合作台除外),由北向南,Moho界面呈中央下凹的准对称状. 研究区地壳VP/VS介于166~185(σ=0215~0294,均值0254),其均值接近或略低于全球平均值;S波速度结构可见壳幔过渡带具有明显的突跳,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推断该区可能不存在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部分熔融现象. 该区地壳VP/VS值与地壳厚度呈反相关关系,推断该区地壳的主要组成成分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其45~55 km厚的地壳可能主要是通过上地壳的叠置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8.
数字城市中大地水准面的功能与精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数字城市可将城市上每一点的各种属性和信息进行有机组织,所以在信息化时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地水准面作为每一点高程的起算面,是数字城市能够准确提供基于地球空间坐标或城市空间坐标信息的保障,在一些应用领域由于需要知道点的海拔高也需要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支持。所以,就大地水准面在数字城市中提供高程基准的功能以及精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介绍了典型的应用实例,并对构建数字城市的过程中有关大地水准面的精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广州市2005年热岛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分析2005年广州市市区和郊区的8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得出,热岛强度(UHI)具有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一般来说,广州市UHI夜间〉UHI白天;UHI干(10月-次年5月)〉UHI雨事(6-8月份);UHI春季〉UHI夏季。用不同的温度指标计算出的UHI略有不同:UHI最低气温为1.50℃、UHI平均气温为1.16℃、UHI最高气温为0.61℃。  相似文献   
1000.
STUDY ON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WINTER VALLEY FOG IN XISHUANGBANNA REG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shuangbanna of Yunnan Province is a famous tropical foggy reg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carried out from November 23 to 30 of 1997 during which fogs occurred regularly every day. In the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structure of fog are analyzed and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form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fog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Xishuangbanna valley fogforms firstly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with two-layer structures and then develops suddenly in thevertical direction after reaching the ground. Furthermore, the vegetation effect on the formationand dissipation of fog is discussed speci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