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50篇 |
免费 | 1106篇 |
国内免费 | 5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2篇 |
大气科学 | 749篇 |
地球物理 | 781篇 |
地质学 | 2097篇 |
海洋学 | 518篇 |
天文学 | 76篇 |
综合类 | 279篇 |
自然地理 | 4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40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165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176篇 |
2012年 | 185篇 |
2011年 | 159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79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164篇 |
1996年 | 152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112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7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三年来,在国家大抓黄金生产,特别是85年4月国务院发出“‘七五’期间黄金生产要有较大幅度增长”的指示后,全国黄金生产队伍增加到三万多人,在“岩金和砂金并举”的精神指导下,砂金矿勘探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砂矿钻探技术队伍。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全国冶金、有色、地矿、建材系统开动砂金钻机近200台,年完成工作量约14万米,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急需的砂矿床;1986年全国开动砂金钻机364台,计划工作量22万余米,砂金钻探达到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42.
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潍北凹陷古近系孔一段的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孔店组一段可以划分为3个亚段、11个砂层组。在西部鄌郚—葛沟断裂和东部昌邑—大店断裂控制下,地层东西向发育稳定,仅在北部洼陷带地层显著加厚;在北部古城—潍河口断层控制下,地层向南部超覆,地层由北向南变薄。潍北凹陷孔店组一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南部斜坡带发育小范围三角洲相。孔一下亚段,物源供给充足,北部洼陷带、瓦城断阶带和灶户断鼻带发育大规模的扇三角洲相;孔一中亚段,湖盆水体变浅,物源供给减少,北部洼陷带、瓦城断阶带和灶户断鼻带继承性发育扇三角洲相,但分布范围变小;孔一上亚段,湖盆水体最浅,物源供给少,全区发育滨浅湖亚相,仅在央斜4井区和昌11井区发育小范围的扇三角洲相沉积。 相似文献
43.
地球化学填图与地球化学块体的谱系分析——编号系统及谱系树图的自动绘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并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通过一定的编号系统绘制谱系树图来追索某元素在块体内部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通过谱系树图可以发现不同级别的子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合已发现矿床的信息,预测潜在矿床的分布及其储量,从而指导找矿工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谱系编号系统并编制了在计算机上自动绘制谱系树图的软件,同时实现了与原有编号系统的一致,解决了长期以来谱系树图不能自动绘制的问题,为地球化学块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44.
针对单频单历元组合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定位过程中存在的秩亏及模糊度解算病态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度降相关的新方法。该方法引入伪距观测值进行辅助解算。首先采用经验分权法对伪距与载波相位观测值分配权重,并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获得整周模糊度浮点解及协方差。然后通过对整周模糊度浮点解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降序排列和剔除病态模糊度。最后利用修正后的浮点解迭代搜索模糊度的整数解。试验结果表明而且可以起到良好的模糊度降相关的效果定位。 相似文献
45.
测定了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红砂在3种生境(山前荒漠、山前戈壁和中游戈壁)下的叶片水分状态、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探讨荒漠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对荒漠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生境下,红砂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片水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随着生境土壤干旱的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在土壤含水量较少的戈壁生境,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SOD和POD活性的升高是红砂抵御干旱环境的主要抗氧化保护机制;渗透调节在红砂叶片适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的渗透调节能力使红砂在水分不足的条件下维持较低的渗透势,有利于植物吸水,从而增强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46.
气象科技服务的当前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的角度介绍国内外气象科技服务的现状,分析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7.
北京市有机氯农药填图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个样/km2的密度、1个分析组合样/16km2的方法,对北京市784km2范围内的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物、大气颗粒物中HCH、DDT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有机氯农药填图.查明2000年北京市地表土壤HCH和DD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11.83ng/g、108.99±301.90ng/g.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平均含量分别为10.09±9.60ng/g、12.99±13.51ng/g,HCH和DDT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996.57±939.96g/a·km2、1291.53±1342.28g/a·km2.2006年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CH含量分别为0.294±0.205ng/m3和0.217±0.137ng/m3,DD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37±1.301ng/m3和0.522±0.773ng/m3,显著高于2002-2003年度大气颗粒物中HCH(PM100.01786ng/m3,PM250.01731ng/m3)和DDT(PM100.01672ng/m3,PM2.50.02353ng/m3)的含量,表明北京市或周边地区仍在使用含HCH和DDT化学成分的农药.以2000年北京地表土壤和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的含量为基础,对2020年土壤中HCH和DDT的时空演变的预测显示,即使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的沉降通量每年以5%的速率递减,到2020年土壤中HCH和DDT的环境质量仍不能显著改善,而控制和削减北京及周边地区含HCH和DDT成分农药的使用将是改善北京地表土壤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8.
本工程场地为欠固结厚层填土现状,为保证承台底不脱空,采用粉喷桩加固承台底欠固结填土,并在粉喷桩内施工静压桩的技术对策,这样既加固了填土,又提高了静压桩单桩承载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利用1979—2012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ORAP5(Ocean Reanalysis Pilot 5)海洋/海冰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气象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1979—1998年和1999—2012年两个时间段探讨了南半球热带外地区气候变化对两种不同形态ENSO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南半球热带外区域气候在1999年前后两个时段对ENSO的响应表现出了较大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79—1998年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量对Nio3指数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和空间上的响应强度都普遍大于Nio4指数,说明这一时段东部型ENSO对南半球热带外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更强一些。在1999—2012年,不同形态ENSO与气候变量的相关性大小并无明显的规律,而且空间响应场的差异性并不大。海平面气压、风场和气温对ENSO变化的响应在南半球冬季表现最为强烈,在夏季最弱。三者在1999—2012年秋季对Nio3指数和Nio4指数的响应场中出现了纬向三波数结构。1999—2012年冬季,有异于海平面气压和风场,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海域海表气温对Nio4变化的正响应明显强于对Nio3的响应,该特征在混合层温度中也有体现,表明海表气温随ENSO的变化受海洋特征变化影响较大。混合层深度和混合层温度的响应场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混合层温度响应在秋季表现最强,春季最弱,混合层深度响应与之相反。在1979—1998年,海冰密集度对不同Nio指数变化的响应差异主要出现在海冰结冰季节,而海冰厚度对不同Nio指数变化的响应差异在夏季表现较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对Nio3变化响应的年代际差异在秋冬季节更加明显,对Nio4变化响应的年代际差异在秋、冬、春季都较明显。 相似文献
50.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于2007-2011年对甘肃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样方的调查,应用 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植物物种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植被盖度和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值均最大,流动沙丘条件下最小;Hill多样性指数排序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差,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按多样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其相应的立地条件分别为丘间低地、缓平沙坡、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选取的土壤因子对过渡带植被分布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土壤含水量>pH值>全钾>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钾>全磷>土壤盐分>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和pH是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分布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前3个轴的环境解释率为98%,证明排序可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