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简要介绍了六种裂缝性油气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对渤海湾南部浅海区域的 B 潜山油气藏采用相干分析和合成声波测井两种方法进行了裂缝性储层的预测。在综合分析这两种方法所预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的基础上,选择部署了探井,实际钻探所得的古生界、太古宇储层厚度与所预测的相应储层厚度,其误差平均为15%,并且在这两个储层发育段内皆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联合使用相干分析和合成声波测井方法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2.
简要介绍了六种裂缝性油气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对渤海湾南部浅海区域的B潜山油气藏采用相干分析和合成声波测井两种方法进行了裂缝性储层的预测。在综合分析这两种方法所预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的基础上,选择部署了探井,实际钻探所得的古生界、太古宇储层厚度与所预测的相应储层厚度,其误差平均为15%,并且在这两个储层发育段内皆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联合使用相干分析和合成声波测井方法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3.
本文主要总结了四个著名钻石加工贸易中心-安特卫普、以色列、纽约、印度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钻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34.
基于近海各种环境因子的响应,产自中国海南岛沿岸海域的企鹅珍珠贝珍珠层表层发育一组‘螺旋位错’微结构.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由企鹅珍珠贝外套膜上皮细胞组织周期性分泌的有机质多以薄膜的形式预先构筑初始螺旋位错生长模板,在有机质薄膜的诱导和螺旋调制下,无定形碳酸钙质点通过择位取向和螺旋位错生长,逐步演变为具长程有序的假六方文石微板片,与其外延螺旋生长的细分散状有机质一并兼有择优识别和粘附无定形碳酸钙质点的功能.无数微米一纳米尺度的文石微板片参与有机质薄膜的集群互动和螺旋位错自组装,并沿C轴方向呈蜷线状逐层向前堆垛,形成具螺旋位错生长结构的珍珠层.  相似文献   
35.
天山造山带新生代剥露过程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对沿横穿天山的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胜利达坂以南段采集的基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热史模拟结果显示,该段天山的新生代剥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古近纪期间的缓慢剥露阶段和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露阶段,其剥露速率分别为<30m/Ma和70~ 160m/Ma.综合分析前人在东天山、北天山以及南天山等天山不同区域取得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我们认为,新生代天山造山带可能经历了4次快速剥露过程,分别开始于新生代早期(67 ~ 65Ma)、始新世中期(约40±5Ma)、渐新世末-中新世中期(约20±5Ma)以及中新世中晚期(约10±2Ma).这4次快速剥露过程分别发生于造山带的某一或某些区域,表明新生代天山地区的剥露过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整个天山造山带来看,渐新世末-中新世中期开始的快速剥露影响范围可能最广,是新生代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剥露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36.
对发震带试验计划(SEIZE)以及南海(Nankai)海槽的发震带钻探计划(NanTroSEIZE)进行了综述。SEIZE作为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优先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俯冲发震带进行研究。SEIZE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凸凹体的物理性质;②在地震周期里,应力、应变和孔隙流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③在俯冲逆冲断层上,发震带上界和下界的确定;④引起海啸的发震带的特征;⑤大型逆冲带地震在物质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NanTroSEIZE将成为IODP第一个基于立管钻探的计划,也是科学大洋钻探历史上第一个分期实施的复合钻探计划;钻入发震带的复合钻探计划将最终验证关于发震带的各种假说。   相似文献   
37.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所揭示的深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的化极和上延处理,全面分析了不同构造块体和区域深大断裂的磁异常特征和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化极后的磁异常数据的径向平均振幅谱,反演计算出区域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分布.研究发现磁异常的化极和上延处理有效地增强了区域构造带(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钓鱼岛隆起等)的边界特征.计算得到的居里等温面深度在19.6~48.9km之间,平均深约31.7km,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居里等温面明显较深,最深可达35km左右,而其周围区域的居里等温面深约25km,表明了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在构造演化以及基底岩性和结构上的独特性.从区域上看,沉积盆地(苏北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深,而周围隆起区(钓鱼岛隆起、浙闽隆起)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浅.在火山活动区(琉球岛弧、济州岛周围)以及沿江绍断裂海域部分居里等温面隆升非常明显,表明来自深部强烈的岩浆或其他地热活动.  相似文献   
38.
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扬子褶皱带和中扬子褶皱带走向差异的机制,我们对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的关键地区重庆市万州和云阳两个地区的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逐步热退磁分离出两个组分,低温组分(LTC)在所有样品中均分离出来,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中侏罗世样品和万州地区的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HTC)也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云阳地区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通过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在褶皱展平至33.8%时,精度参数达到最大,相应的古地磁方向为D=19.1°,I=48.9°(α95= 6.3°),古地磁极为73.5°N,198.2°E(dp=5.5°, dm=8.3°),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极对比,此高温组分揭示云阳地区在褶皱变形的后期经历了7.7°±6.1°的顺时针旋转.结合前人的数据,我们认为中扬子褶皱带普遍存在弯山构造(orocline),这可能与华北板块向华南板块的挤入作用有关;但是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地区的弧形弯曲总体上不是由弯山构造形成的,很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的宏观板块构造背景下的应变分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39.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侏罗纪地层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 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 合相邻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认为该套地层为中-晚侏罗世。从岩性及孢粉组合上该井主钻遇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 组合,上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下组合具有较高含量的桫椤孢和克拉梭粉,以此推断南黄海盆 地东北凹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的沉积凹陷。根据井震标定信息,结合凹陷内二维地震测网综合地震追踪对比结果,凹陷 内侏罗系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格局,北部千里岩隆起带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40.
王玮  周祖翼  于鹏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6):1375-1383
对常用的Waples、Middleton及Easy%Ro模型,通过蒙特卡罗方法,得到了相应的简化模型.所有简化模型均表明镜质体反射率(Ro)主要受控于最高温度(Tmax),并且与最高温度附近的温度变化率(Hr)有关.通过对简化模型的比较发现:(1)相对于Easy%Ro模型而言,Waples、Middleton模型对Hr的变化更为敏感;(2)总的来讲,达到相同的Ro值Middleton模型需要的温度最高,Easy%Ro模型其次,Waples模型需要的温度最低.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简化模型,利用实测的lnRo-H数据可以求取地层经历的最高温度及相应的地温梯度、热流和时间.实例分析表明岩石热导率等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Ro解释的结果,但这种影响容易分析,而Hr的不确定性则导致多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