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白云金矿区煌斑岩和含金石英脉的产状受区域北西、北东向脆性破裂控制。煌斑岩为钾质-富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其稀土元素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强烈,大离子亲石元素为“Nb(Ta)-Ti”负异常型,过渡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幔源岩石的“W”型。该岩石是大别碰撞造山带后碰撞拉伸背景下幔源岩浆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2.
牙形石色变度──CAI值是一项有效的古地温指标,它不但可以帮助确定低级-极低级变质碳酸盐岩的最高变质温度,而且可以判别变质类型。本文在介绍牙形石CAI值研究现状及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运用CAI值进行低级-极低级碳酸盐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83.
西拉木伦断裂带双井微地块北部边缘出露有以条带状为主的混合岩,岩石中中色体-暗色体-浅色体明显分带,岩相学特征显示暗色体和浅色体经历了较高温的交代变质作用。对该混合岩浅色体的矿物空间分布分析显示浅色体重结晶现象显著,新生石英、长石聚集分布,是交代或变质分异的结果。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混合岩形成于开放体系,有物质的带进带出。对中色体、暗色体、浅色体进行单独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暗色体与中色体元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而浅色体与中色体的元素组成差异较大。电子探针数据显示浅色体中斜长石的An牌号低于暗色体,中色体中角闪石压力计计算平均压力为0.81 GPa,钙质角闪石-斜长石相平衡温度计求得混合岩形成温度为584℃。综合分析认为该混合岩在成因上早期以岩浆注入为主导,晚期则以高温交代为主导。混合岩的岩浆注入成因可能意味着混合岩的形成与区域的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4.
浙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处于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发育Ⅰ型和铝质A型两类花岗岩,前者又分为低分异Ⅰ型(简称Ⅰ型)和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两种,形成时限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2~135 Ma),其中高分异Ⅰ型花岗岩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47~135 Ma);铝质A型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135~123 Ma).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Ⅰ型花岗岩(87Sr/86Sr)i值为0.707 004~0.711 896,εNd(t)值为-6.70~-2.00,锆石εHf(t)值为-5.08~-1.67,TDMC值为1 162~1 358 Ma,系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的构造环境下,少量幔源物质沿变向俯冲引起的板片裂隙(窗)与下地壳重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高分异Ⅰ型花岗岩(87Sr/86Sr)i为0.706 890~ 0.709 880,εNd(t)值为-6.80~-4.50,锆石εHf(t)为-6.59~-5.23,TDMC为1 350~1 423 Ma,是古太平洋板块撤离机制下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产物,系软流圈上涌诱发的幔源基性岩浆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混合并经高程度分异演化形成;早白垩世中期铝质A型花岗岩(87Sr/86Sr)i值为0.703 503~0.710 171,εNd(t)值为-8.90~-0.30,锆石εHf(t)值为-9.70~2.48,TDMC值为734~1 593 Ma,为岩石圈持续减薄机制下,越来越多的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涌入深部长英质岩浆房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85.
追溯和重塑超高压变质岩由100多千米地幔深度折返至上地壳及地表的过程,对理解会聚板块边缘及大陆碰撞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极为重要的.主要依据构造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可利用的地质年代学资料,结合区域多期变形分析,大别-苏鲁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至少可分解出4个大的阶段.块状榴辉岩记录了三叠纪(约250~230 Ma)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碰撞作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迅速折返发生于超高压峰期变质作用(P>3.1~4.0 GPa,T≈800±50 ℃)之后,处于地幔深度和柯石英稳定域,相当于区域D2变形期阶段.分别与区域变形期D3、D4和D5对应的折返过程,以及后成合晶、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发育和减压部分熔融作用2个中间性构造热事件,均发生在地壳层次. 网络状剪切带在折返过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均有发育,标志着在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变质和变形分解作用曾重复进行.着重指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主要是由大陆壳的深俯冲/碰撞和伸展作用控制的构造过程,且受到俯冲带内、带外诸多因素的约束,其中水流体就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6.
磁法反演属于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具有多变量、目标函数多极值、反演多解性等特点,因此,需要稳定的和高效的优化反演算法.粒子群优化已开始被用于地球物理反演计算,但是对于高维数、多峰值函数,粒子群的收敛精度不高,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如果将混沌局部搜索和粒子群优化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将种群搜索过程对应为混沌轨道的遍历过程,可使标准粒子群优化的搜索过程具有避免陷入局部极小的能力.本文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用于磁法反演计算.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磁法数据的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标准粒子群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87.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块状榴辉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大别—苏鲁超高压(> 27× 108Pa) 变质带内的榴辉岩, 在大陆深俯冲、碰撞和折返剥露过程中, 大都遭受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作用的重置与再造.但是, 大型榴辉岩体核部以及包裹于大理岩和石榴橄榄岩体内部的块状榴辉岩, 往往保留其初始简单的矿物组合、中-细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详细地分析了块状榴辉岩的几何学、岩相学及变质作用特征, 指出它们是超高压榴辉岩递进及多期变质变形分解作用的残留体, 位于尺度不同的弱应变域内, 是大陆深俯冲及碰撞作用的真正记录.   相似文献   
88.
湖北宜昌崆岭群孔兹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宜昌崆岭群孔兹岩系由富铝片岩-片麻岩及榴线英岩类、长英质岩类及镁铁质麻粒岩类组成,其原岩分别为黏土岩、砂岩-杂砂岩和泥灰岩,富铝片麻岩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接近北美页岩组合样(NASC),Eu显示负异常,而Ce基本无异常.富铝片麻岩和榴线英岩的微量元素分配形式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接近.根据风化参数CIW,与NASC、PAAS相近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以及高w(LREE)/w(HREE)值与Eu负异常综合判断崆岭群孔兹岩系的原岩属于以花岗质岩石为蚀源区的陆屑沉积岩.根据富铝片麻岩和榴线英岩的δ(Ce)值(NASC标准化)及岩组中的石墨推断其原岩沉积环境为还原条件,根据δ(Ce)值(球粒陨石标准化)和镁铝含量比进一步判断其原岩沉积为大陆边缘的陆海过渡-海水沉积.由大量的碎屑沉积-少量化学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化学沉积加入的大量碎屑沉积的沉积建造与岩组中石墨的变化推测该孔兹岩系原岩的形成可能与阜平、五台等旋回(期)的前吕梁旋回(期)黄陵-川中古陆块(或扬子陆块) 的陆核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9.
选取了湖北英山东冲河含有含水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的退变质榴辉岩块状样品, 在0.1 GPa的恒压下, 分别进行了750、800、850、900℃四个温阶、恒温加热4 h的开放体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熔融从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开始, 850℃时出现玻璃质熔体.镜下观察显示, 熔体主要分布在后成合晶边界、熔融程度最高的样品顶端、石英颗粒边界及裂隙内部这3个局部熔融体系内.受局部体系内部物质组成的控制, 同一温阶、不同体系内的熔体成分变化很大, 呈基性、中性和酸性.随着温度的升高, 同一体系内的熔体成分均向酸性方向演化.该实验结果表明, 恒压下局部熔融体系内物质组成的不同和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熔体成分的2个重要因素, 这为理解榴辉岩块状样品的脱水部分熔融行为及与其他基性变质岩类的熔融行为进行对比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0.
黄陵地区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陵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由辉绿岩脉和辉绿玢岩脉组成, 走向主要为NEE向, 少量为NNW向.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下的亚碱性玄武岩特征, 其很低的Mg# 指示为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 同时Nb、Ta的亏损和Pb的富集表明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这说明可能是在拉张环境下由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源重熔的结果.根据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它形成于770Ma左右, 可能跟Rodinia超级古陆裂解构造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