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9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The study of ore-forming chronology indicates that the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region were formed in 120±10 Ma.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from typical gold deposits suggest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multisources, mantle component was partly involved in mineralization, the deep dynamic processes are the maj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metallogenesis in the Jiaodong region in Mesozoic. The deep pro- cesses mainly include the effect of post deep-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central orogen belt and the distant effect of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However, lithosphere thinni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crustal extension and formation of large-typ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would be the comprehensive consequence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geo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62.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协会(IAGC),英国皇家学会(R·S)以及国际地科联(IUGS)和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等组织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同位素地质学大会于1986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英国剑桥举行。这是四年一度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界国  相似文献   
63.
七十年代以来,Rb-Sr的分析技术及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Sm-Nd,Lu-Hf及其它稀土体系相继转入实用或开始探索,与其它同位紊体系相结合,已在同位素地质学以及整个地球科学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这一趋势更为日益增多的观测事实和理论模式为人们所公认。这种发展动向不仅表现在与年代测定,成岩成矿过程有关的深  相似文献   
64.
陈志广  张连昌  万博 《矿床地质》2006,25(Z1):11-14
得尔布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伴随中生代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形成了众多Ag、Pb、Zn、、Cu、Mo等多金属内生矿床,构成了得尔布干多金属成矿带。该区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并且断裂构造控矿为主导因素,断裂控制了地层、岩浆活动和内生矿床的成生与发展。得尔不干地区的内生有色、贵金属矿床主要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Pb、Zn、Au矿床及斑岩型Cu(Mo、Au)矿床;矿种以Cu、Pb、Zn、Ag、Au、Mo为主。得尔布干成矿带与毗邻的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和蒙古乔巴山地区同属一个成矿、地质构造单元。综合研究表明本区具有很大的成矿和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5.
采用镍锍火试金法结合ICP—MS分析了碱锅玄武岩和乌拉哈达高镁安山岩样品中的Ir.Ru、Rh、Pt和Pd的含量。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PGE分布模式呈正斜率型,Pd/Ir值高于相应的地幔比值,表明铂族元素发生了分异,这是由于在部分熔融过程中,Ir存在于地幔矿物相尖晶石和合金中,而Pd赋存于硫化物中造成的,乌拉哈达高镁安山岩中的铂族元素还可能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受到先期结晶的矿物相和合金的影响。阜新火山岩Pt的负异常可能是包含Pt的金属合金残留在地幔中造成。  相似文献   
66.
新疆吐哈盆地南缘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吐哈盆地南缘斑岩铜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天山的中段。研究表明该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可分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两期,前者以土屋-延东含矿斜长花岗斑岩为例,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后者以赤湖和三岔口斜长花岗斑岩为例,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的中-晚期。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吐哈盆地南缘铜矿带大多数斑岩具有钙碱性和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初始锶比值一般小于0.7046,εNd(t)值为5.3—7.6,反映成岩物质的深源性;进一步可将斑岩划分为埃达克岩和非埃达克岩,其中延东-土屋和三岔口含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而赤湖、灵龙、卡拉塔格和垅西矿化斑岩和成矿后斑岩不具埃迭克岩特征。埃迭克岩成因有两种:土屋-延东埃迭克岩为洋壳板片熔融成因,三岔口埃达克岩为加厚下地壳的熔融成因。土屋-延东洋壳熔融埃达克岩的确定,进一步肯定了晚古生代石炭纪吐哈盆地南缘的岛弧环境。研究表明侵位于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岛弧环境和洋壳熔融成因的埃达克岩最有利于形成大型斑岩铜矿。  相似文献   
67.
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脉岩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内蒙古扎兰屯东侧出露一群中性岩脉,产在晚石炭世扎兰屯花岗岩体中,脉岩岩性为闪长玢岩,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碱性长石、角闪石、辉石和石英,基质为细粒状的上述矿物及玻璃质。其锆石 U-Ph LA-ICP-MS 谐和年龄为120.6±4.7Ma,基质~(40)Ar/~(39)Ar 坪年龄为122.2±0.6Ma,侵位时代可确定为早白垩世。脉岩的 SiO_2含量为56.88%~61.69%,Al_2O_3含量为15.83%~19.29%,全碱含量较高,为5.32%~8.37%。稀土元素总量为121.4×10~(-6)~144.1×10~(-6),轻重稀土分馏系数较大,(La/Yh)_N 值为6.24~10.4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δEu 表现为弱的负异常(0.92~0.79)。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具有正的ε_(Nd)(t)值( 3.06)和较低的初始~(87)Sr/56 Sr 值(0.7047~0.7053);岩石铅同位素均一,具幔源特征。综合考虑脉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研究的脉岩形成于伸展背景下重熔的新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岩浆侵入作用。  相似文献   
68.
位于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的东亚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生长最显著、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同时保存了中国、乃至亚洲大陆最后拼合的地质地球化学记录.这些记录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转型及改造过程.本文将以蒙古东部及中国东北境内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研究为切入点,探讨这一重要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时间制约和源区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9.
对我国大陆岩石圈的持续热点研究领域——华北中-新生代大陆岩石圈巨厚减薄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评述,特别是将对问题认识过程与克拉通陆内造山研究相联系。综述了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等不同学科对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演化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大陆岩石圈诸多学科不同定义内涵及由此产生的讨论。在分述了国际大陆岩石圈研究背景,岩石圈转型的空间特征及时间特征,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地表构造体系转折的再认识,以及几种可能的转型机制基础上,再次建议以大陆岩石圈全面转型,即一系列大陆岩石圈地质、物理及化学参量的系统变化,来描述这一大尺度东亚地球动力学过程,并提出目前以“克拉通破坏”作为大陆岩石圈改造研究的提法应予修正。呼吁大力鼓励及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重视各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及应用。在相关研究中高度重视地球深部圈层相互作用,将中生代全球深部地幔事件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全面转型的影响作为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0.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特别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作用于板块底部,促使大陆裂解,并驱动板块运动.而现今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则是"自上而下"机制,即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自身的负浮力(即重力大于浮力),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均受控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因此板块构造又被称为俯冲构造.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的支持.进一步研究表明,个别板块增速、减速与单一地幔柱活动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具有耦合关系;多个板块内稳定克拉通地区地表隆升、沉积速率与地幔柱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亿年时间尺度存在时空相关性;而全球范围的超大陆聚合、裂解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在二十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周期性耦合关系.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耦合现象均表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幔柱构造对板块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这两大地球构造体系加以联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才能获得对板块构造和整个地球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