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52.
文中通过比较 1 998年武汉大暴雨期间相对涡度、切变涡度和纬向切变涡度 (ζs1) ,发现ζs1中心与暴雨中心位置有更好的对应关系 ,其在时序上高空负纬向切变涡度发展要超前强降水出现约 1 d。暴雨发生前高空反气旋性涡度增强 ,且与此同时 ,低层要求有正涡度发展。暴雨发生时段对应着 Q1,Q2 的高值区 ,并具有强上升运动 ,且 Q1,Q2 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视热源中心在 45 0 h Pa,而水汽汇中心主要在 6 0 0 h Pa附近。Q1,Q2 局地变化和平流变化是反位相分布的 ,共同的作用是减小对加热的贡献。Q1中局地变化可省略 ,但 Q2 中局地变化在第2次强降水时段可达 4K/d左右 ,因此不能省略。垂直输送项在 Q1,Q2 中是最主要的加热项  相似文献   
53.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暴雨期间经圈环流观测事实, 指出在考虑垂直运动日变化之后, 可清晰地看到暴雨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存在。全型涡度方程对暴雨个例的计算发现, 非绝热加热中心西侧高空激发出负涡度, 东侧为正涡度;在低层则刚好相反。副高和南亚高压均会沿局地涡度变化的负中心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4.
周兵 《地震研究》1990,13(3):256-264
本文对Wiggins方法提出两点改进,(1)半空间本征函数选为四个特定的指数函数的线性组合。(2)用求系数向量的基础解系的方法处理边界条件。改进后的方法比较合理,而且适用于各种纵向变速介质的地震面波频散和偏导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55.
2017年秋季华西秋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萍  周兵  马悦  汪佳伟 《气象》2019,45(8):1104-1112
利用我国723个常规观测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综合大气环流的季节内 季节异常、海洋外强迫年际异常及降水的长期变化影响,分析了2017年华西秋雨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西秋雨存在3~4、6~9、12~18 a、36 a等多个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并自1990年以来呈现增加的长期变化趋势。2017年华西秋雨异常偏多是多时间尺度变率叠加影响的结果。2017年秋季,北半球极涡偏向东亚地区,贝加尔湖低槽多冷空气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华西地区处于水汽输送异常辐合大值区,出现降水异常偏多。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撤退过程偏慢,夏季风北界位置持续偏北,9—10月主雨带维持在华西—江汉—江淮一带。自西太平洋经南海北上的水汽输送的季节内变化,并与东北冷涡的季节内活动相配合,是造成华西秋汛的季节内环流影响因子。华西秋雨年际异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夏末秋初开始发展的拉尼娜状态是2017年我国秋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2017年华西秋雨的异常偏多也与其近年来的年代—多年代际正距平位相及长期增加趋势相关联。  相似文献   
56.
2014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朋岭  周兵  柳艳菊  李清泉  王东阡 《气象》2015,41(4):489-496
本文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2014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3/2014年冬季,极涡偏向西半球,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均偏弱,导致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高。受冬季风强度季节内变化影响,前冬暖、后冬冷。2014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4月以来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正位相维持发展,受暖海温外强迫影响,夏、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南,主汛期我国东部降水呈“北少南多”型异常分布。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偏晚,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有利于我国东部主汛期雨带偏南,江南梅雨区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区梅雨量偏多,北方大部夏季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以基于改进BISQ模型的二维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一阶速度-应力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曲线坐标系下对应的方程,然后采用低频散、低耗散的同位网格MacCormack有限差分法来离散方程,并采用紧致的单边MacCormack差分格式结合牵引力镜像法来施加自由地表边界条件,实现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采用贴体网格来描述自由表面,地表的网格线紧贴地形,避免了台阶近似造成的数值散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双相介质起伏自由地表和分界面处,各类波型复杂的反射透射规律可以清晰展现,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可以精确地解决地震波在含起伏地表的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58.
本文采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的高质量高分辨资料和美国NCEP提供的40年再分析资料以及相关的海温和副高参数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垂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外强迫的关系,发现在月平均图上,西太平洋副高中心(或脊线)附近看不到下沉气流,但在侯平均图和日平均图上线附近的若干区域下沉流明显,这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准定常和瞬变部分的环流结构特征有显著不同,在副高北侧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上有暴雨发生时,其凝结潜热激发的经圈环流对相应经度上的副高脊线附近的下沉气流有显著贡献,分析表明,脊线附近高(低)空的下沉气流分别来自副高北(南侧),表明副高是中高续和低纬度系统相互连结的纽带,相关统计指出,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三个参数(面积,强度和脊线纬度)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很高的相关,降水偏多(少),副高面积偏大(小),强度偏强(弱),脊线偏南(北),这说明与降水相应的凝结潜热对副高的年际异常有重要影响,近海海曙和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和 副高三参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表明东亚经向和纬向海南热力差是影响副热带夏季降水和西太平副高年际变化的基本因子,数值试验结果指出,近海海温异常所形成的感热加热能在其侧激发一个宾反气施环流,从而影响副高的强度(面积)的南北位置。  相似文献   
59.
对近五十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我国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海平面气压场与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反映年际变化的关键区,据此分别构造了春季(3~5月)经向气压指数(IMP)、纬向气压指数(IZP).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发生与前期春季的环流异常有关,春季IMP和IZP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能有效地反映极端降水(旱/涝)情况.在强(弱)气压指数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两气压指数与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降水负相关相一致.因此,春季IMP和IZP具有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60.
2013年春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遵娅  周兵  王艳姣  龚志强  王启祎 《气象》2013,39(10):1374-1378
201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3%,但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北气温持续偏低,华北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分析表明:2013年冬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持续强的负位相;3和4月东北冷涡活跃,不仅频次偏多且强度偏强;同时,从2013年秋季开始东北地区积雪面积持续偏大,这些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东北出现强的持续性低温。而2012年冬季以来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弱,同时异常高脊控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加之水汽输送不足,造成华北地区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