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215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盘星藻烷烃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热演化试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惠之  王开发 《地球化学》1994,23(3):291-299
本文以盘星藻作为典型样品,研究淡水水生单细胞藻类的烷烃生物标志特征及其热解生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盘星藻生烃主要分成四大类:正烷烃、稀烃、无环类异戊二烯和二环萜类。nC17在正烷烃组分中占51.6%。检出一组C20的二环萜类同分异构体,其含量相当于正浣烃含量的97.1%。盘星藻热解生烃也以低碳数烃类为主,与高等植物来源的烃类相区别;甾烷C29/(C27+C28+C29)值为0.5左右,与海洋浮游生  相似文献   
222.
基于小波变换的陕西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魏娜  巩远发  王霄 《中国沙漠》2007,27(6):1080-1084
利用陕西省18个站1959—2004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和小波变换方法,对陕西46 a来的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未来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①陕西三个不同气候带的夏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陕北、关中和陕南7—9月的降水量值分别占全年总量的60.9%、51.2%和51.5%。②三个气候带中,关中和陕南的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较为接近,都有12 a、6 a和2 a左右的主要时间尺度;陕北高原则明显的不同,主要是21.1 a和2.3 a的时间尺度。③根据三个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估计关中地区近期的夏季降水量可能偏多,陕南大致处于正常时期,陕北则是总体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3.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GPS基线求解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GPS相位观测粗差、周跳及随机噪声的小波变换特性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GPS相位粗差探测及小波滤波算法,并提出了基于小波滤波的GPS基线求解算法,该方法能缩小模糊度搜索空间,提高整数模糊度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4.
岑思弦  巩远发  王霄 《大气科学》2009,33(6):1286-129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 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 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 (1~4), 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 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 (热汇) 的控制; 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 我国东部地区 (10°N~45°N, 110°E~120°E), 从北到南, 〈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 热源、 热汇、 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 在位相5~8 (1~4), 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 (不利于) 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 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 在位相5~8, 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 辐合上升形成降水; 相反, 在位相1~4, 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 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5.
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赵文智  何登发 《地质论评》1999,45(3):232-232
中国大陆是由若干大小不等的克拉通与不同时代的造山带组成的拼合体,在显生宙经历了古生代陆洋分化对立阶段,石炭纪-二叠纪软碰撞转化阶段和中,新生代贫山对峙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陆上3类叠合型盆地;即克拉通与前陆叠合,断坳叠合及残留与新生盆地的叠合  相似文献   
226.
利用1931—2010年UKMO HADISST1全球月海表温度、NOAA再分析资料及我国东部96个站月降水量资料,使用REOF,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关键区冬季海表温度 (SST) 年代际异常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黑潮区SST年代际异常处于正位相时,夏季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呈“+-+”距平分布,西风带经向环流盛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850 hPa风场距平场上,北方地区为反气旋性异常控制,南海上空为异常偏南气流,这样的环流配置有利于我国东部夏季多雨带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冬季南印度洋偶极子 (SIOD) 年代际异常处于正位相时,夏季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为正距平,阻塞形势发展,经向环流盛行,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略偏南、偏西;850 hPa风场距平场上,北方地区为一反气旋性异常控制,异常偏北气流延伸至我国南方地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这种环流配置使得副热带锋区偏南,夏季多雨带位于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227.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25日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北部的强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垂直环流特征、不稳定条件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强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伸到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生成于高原中部的热低压及自高原北侧移入的冷温槽。(2)高原东北侧的冷空气移上高原后,呈楔形插入高原南侧西南暖湿气流的下部,高低层之间产生的强风切变和暴雨区上空形成强盛上升气流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条件。(3)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冷锋后的下沉气流构成纬向(纬圈方向)闭合环流,经向(经圈方向)闭合环流是由高原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气流构成的,垂直闭合环流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持续的降水造成了暴雨天气。(4)θse线的锋区进入暴雨区,配合强上升运动和高原中部热低压暖中心的加强伸展到高原东部,在暴雨中心区(36°N、102°E)附近上空的中低层之间产生了强的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是暴雨发生的稳定度条件。(5)由于高原中部热低压逐渐东移,在热低压东部和西伸副热带高压西部之间形成强暖湿气流带,将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原东北部,同时冷空气通过祁连山进入高原东北部,在暴雨区上空形成偏南和偏西的强水汽辐合带,暖湿气流交汇造成强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8.
华北地区二叠系砂岩成分与构造背景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兴河  王德发 《现代地质》1994,8(3):299-307
  相似文献   
229.
本文探讨了GSM的监控通讯技术现状和应用需求,分析了该项技术面向应用的技术要点,提出了具体的架构方案和实现模型。  相似文献   
230.
贵州瓮安磷矿新元古代微体生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训来  周传明 《江苏地质》1999,23(4):202-211
发现于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瓮安生物群是一个重要的化石生物群。它的大部分化石保存了较完好的细胞结构、组织分化特征和其他微细构造 ,经描述的属种超过 5 0个。初步研究揭示出地球早期生命漫长的进化过程 ,在距今 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高级后生生物。对瓮安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早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