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受到世界油气行业的重点关注。目前,针对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解决,表现为:①已有的构型级次划分方案还不完善,并且缺乏对不同级次水道单元的明确定义;②已有的构型模式研究极少涉及单一微相及其内部规模;③已有的构型模式研究远未达到定量或半定量程度。相比国外,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尚处在探索阶段,科学成果甚少。为此,笔者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利用丰富的高品质资料,开展了浊积水道体系的定量—半定量构型模式研究。研究表明,浊积水道体系的构型单元可划分为7级,其中3~5构型单元分别为:单一水道、水道复合体、水道复合体组合。单一水道的宽深之间呈正相关对数关系,内部砂体以垂向加积形式分布于轴部。依据岩石相垂向充填特征,单一水道可分为4类,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具有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依据外部形态与边界特征,水道复合体组合可分为限制性与非限制性2类,其内部的水道复合体具有5种分布样式。水道复合体的宽深之间整体呈正相关幂函数关系,但在弯曲段和顺直段的规律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浊积水道体系的地质理论,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2.
刘振坤  吴胜和  王晖 《地质与资源》2012,21(3):337-340,325
利用卫星照片测量了全球27个典型现代曲流河点坝的规模参数,对曲流河点坝的沉积特征参数进行了半定量到定量的研究,建立了曲流河点坝的长度、宽度与河流满岸宽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并探讨了应用于曲流河相储层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33.
永定河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定河是华北海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在其上、下游的2个河段具有明显的沉积差异.通过对永定河上、下游河段的沉积物岩样的分析,探讨了不同河段的沉积构造类型,从粒度、层理和垂向层序方面,分析了上游至下游沉积特征存在的差异,并结合永定河同一历史时期的河道展布形态,根据辫状河的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河道段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4.
多参数储层流动单元识别是深水浊积水道研究的发展方向,其中判别参数的选择是多参数流动单元识别的关键。以 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深水浊积水道储层为例,结合开发中的动态资料,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三个判别参数。运 用快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 A,B,C,D 四类流动单元,并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最后根 据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单井解释,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流动单元的剖面与平 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A 类和 B 类流动单元储层质量最好,一般在水道体系的中部和浊积水道的主体较为发育。在水道 体系演化过程中,不同期次的浊积水道迁移与叠置样式以及发育规模的不同,导致内部流动单元分布样式和类型存在差 异,平面非均质性很强。  相似文献   
35.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相似文献   
36.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沉积地层为例,进行了水下扇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及长期4个级次基准面旋回及其地层响应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5个中期旋回、27个短期旋回及多个超短期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对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砂体发育规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7.
储层三维建模及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三维建模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的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油藏的研究要求更高的定量化,储层的描述要求更加精细,建立精度较高的储层三维模型非常有意义.文中介绍了构造模型、相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常用的建模方法原理,分析其优缺点,并对多点统计的新方法进行了描述.讨论了模型在油藏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以彩南油田彩9区为实例,从三种模型提供的储层信息,寻找有利潜力区的位置,并对目前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从而为下一步油田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8.
针对陆相储集层油藏评价中储层非均质性及地下资料本身的不完备性带来的困难,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六七开发区侏罗系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从沉积微相分析、油层测井评价、储量分布等多角度对研究区齐古组J3q3砂层组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J3q3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及辫状河道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分布比较局限。油层分布受断层和沉积微相双重控制,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且心滩发育的位置是最有利的油层分布区。基于微相分析和油层测井评价结果的储量计算表明,新增控制储量719×104t,新增含油面积8.37km2。根据构造、沉积微相、油层及储量分布研究成果优选出两个有利目标区,设计4口评价井,为油藏进一步投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须二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认为储集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自生矿物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3种类型。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5种,即强溶解成岩-储集相、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压实压溶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成岩-储集相和石英次生加大成岩-储集相。不同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演化序列,使得储集层中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条件各不一样,储集层中孔隙的保存主要决定于孔隙被压实、自生矿物的充填、多期的溶解作用等因素,并与孔隙中发育的绿泥石衬边有紧密联系。在上述5种成岩-储集相中,有效的成岩-储集相只有两种,即强溶解成岩-储集相和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它们对须家河组须四、须二段优质储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它几种成岩-储集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40.
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微构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为增加剩余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