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62.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国地域辽阔,基于陆地表层地域分异规律,开展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是支撑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自然地域系统及相关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问题。1950s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和综合区划工作,目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地域系统的动态研究被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从以专家智能集成为主的定性研究,逐步发展至以观测、实验和信息技术、数理模拟方法为主的定量研究。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将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理念、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重点开展陆地表层关键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及区域效应,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陆地表层地域单元界线定量化识别等研究,加强地域系统研究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63.
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之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是指将陆地表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基本要素融为一体,研究各要素之间总的联系,研究单个要素及其周围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出陆地表层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格局。这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地理学家郑度先生,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中取得开拓性成果,是当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引领者之一。他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与格局研究中,构建了高原山地垂直带谱系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三维地带性规律,揭示出高原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提出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在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中,建立了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在生态建设领域,强调要重视地域分异和尊重自然规律,指出干旱区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重视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基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回顾分析郑度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从中参悟郑度先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系统性思想以及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64.
过去5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借助动态植被模型IBIS,首先模拟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动态变化,然后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选定的标准气候态时段(1986-2005年)平均气候状态作为“标准年气候”,并将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植被NPP作为评价基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较,计算每一年潜在植被NPP的波动情况,进而评价该年的气候条件是否使潜在植被“不适应”以及“不适应”的程度,最后根据过去50年的“不适应”次数和程度综合判断气候变化下潜在植被NPP的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在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下,天山以南的暖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北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NPP呈现出较高的脆弱性;而大部分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则不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NPP脆弱性较低,其中以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的生态系统NPP脆弱性更低。此外,天山以北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系统NPP也呈现出较低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65.
科尔沁沙地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曹军  吴绍洪  杨勤业 《中国沙漠》2004,24(5):548-552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从相同时期的TM影象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 运用ARC/INFO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 分析科尔沁沙地近20a来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土地的构成及变化特点、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得出: 草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未利用地面积较大, 其他利用类型面积较小; 15a来, 耕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最大, 草地减少幅度最大, 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变为耕地和林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比例大, 占一半左右, 以中度类型为主; 变化趋势是沙漠化面积增加, 程度减轻。在持续强度利用条件下, 面积广大的草地和耕地发生退化, 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为轻度和中度为主的沙漠化土地; 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 在新增沙漠化土地中的比例亦很小。所以, 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是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能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6.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吴绍洪  杨勤业  郑度 《地理学报》2003,58(5):686-69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通过对代表自然界宏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理地带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用中国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可以拓宽这一领域的思路,便于在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学者使用相似的科学语言进行学术交流,使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世界。本文从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发展过程、等级单位、指标体系与表达方法,区域划分等方面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认为中外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目标、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环境、生态、全球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其中与美国R. Bailey所划分的美国、北美和全球生态地理区域更为接近,在等级系统、指标体系、表达方式到划分结果有近似之处。地域的差异,指标使用的不同,制图过程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区域划分的差别,似可以通过野外实地生态类型的辨识来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67.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由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相对不足和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68.
长白山红松和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  吴绍洪  戴尔阜 《地理研究》2011,30(6):1147-1155
利用采自长白山红松和落叶松分布上限和下限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树轮宽度差值年表.结果表明:下限红松年表的平均敏感度、树轮宽度指数的年际变率、信噪比等年表特征值比上限年表的高,表明下限红松生长对环境的敏感性大于上限;落叶松年表特征值在不同海拔表现与红松相反.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上限和下限的红松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不同.下...  相似文献   
69.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等多重背景下,多灾种综合风险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是实施风险防范的基础。以成熟的单灾种风险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类型。其理论基础之一是多灾种的概念模型,用于刻画多灾种的组合方式;理论基础之二是风险系统框架,用于描述风险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多灾种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实现对单灾种风险的综合,这种综合方法可分为累加式综合和过程式综合。未来既要密切关注灾害风险多要素的相互关系,更要高度重视环境变化对灾害过程和风险结果的影响。在深刻理解现有风险系统框架的基础上,以单灾种风险剖析为基础,以灾种间的关联性和组合特征为牵引,以情景分析思想为助力,有助于实现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0.
1981-201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om 1981 to 2010,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alpine ecosystem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effec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Lund-Potsdam-Jena dynamic vegetation model and data from 8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Changes in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AET) and water balance in TP were analyzed.Over the last 30 years,climate change in TP wa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emperature,slight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and decrease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which was significant before 2000.AET exhibited increasing trends in most parts of TP.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AET decreased in the southeastern plateau and increased in the northwestern plateau.A decrease in atmospheric water demand will lead to a decreased trend in AET.However,AET in most regions increased because of increased precipitation.Increased precipitation was observed in 86% of the areas with increased AET,whereas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was observed in 73% of the areas with decreased A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