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01.
垭口片麻岩的主要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根耀 《岩石学报》1990,6(1):82-91
出露于川西滇中地区的垭口片麻岩及相应岩石是一套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为主)-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灰色片麻岩即TTG岩套)和花岗质片麻岩组合,后者可能是前者活化时遭受钾长石化的结果。其常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与早前寒武纪低铝型灰色片麻岩一致,是本区晚太古代结晶基底(花岗地体)。  相似文献   
102.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三叠纪逆冲断层和侏罗纪正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的正断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正断层和晚泥盆世—石炭纪正断层两期。前者为主,是昆仑—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造山后构造;后者是前者的复活。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作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组合成一条NNE-SSW走向的右列左旋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满深1断裂带。二叠纪裂谷作用成因的正断层和岩浆活动显著改造断裂带,使之基本定型。三叠纪的冲断构造叠加于依合2构造之上。侏罗纪伸展作用对构造带有一定的调整影响。南华—震旦纪正断层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冲断构造与满深1断裂带相交,对构造带的形成影响不大。侏罗纪正断层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当时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3.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相似文献   
104.
“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内硅镁质的造山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要总结了耦合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对盆地成因、沉积作用和盆地发育过程的制约)和脱耦的3种可能后果(盆地闭锁、盆地破坏、盆地遭受改造油气发生晚期次生成臧)及其运动学;也扼要介绍了从“盆”到“山”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理论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型盆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实践上是通过3方面的努力(开创盆地研究新阶段,指导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研究,结合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探讨油气运聚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5.
华南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始自约1200MaB.P.,在约1000~950MaB.P.扬子与湘赣—华夏微大陆发生碰撞 ,继之以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和造山带的快速坍塌 ,在仰冲板片和下插板片上分别形成华南裂谷的北支和南支 ,部分地区可能有新生洋壳出现。裂谷以北地区的造山活动持续到约740MaB.P.,碰撞高原控制了长安冰期的沉积 ,至南沱冰期沉积时它已近剥蚀夷平。文章重塑了新元古代时华南裂谷的演化 ,探讨了它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滇西北地区第三纪的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滇西北地区始新-渐新世的逆冲断裂系走向南北,向西倾,向东变晚,受新特提斯闭合和碰憧控制;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的逆冲断裂系走向东西,朝北倾,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见于高原边缘。它们构成前导叠瓦扇,局部有反冲现象,以推覆距离小、影响深度浅为特征,控制了磨拉石盆地、浅成斑岩和膏盐底辟体的发育,在其西和其北分别发育与之对称的逆冲断裂系,构成科伯构造。  相似文献   
107.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2014,16(6):907-925
古亚洲洋南支为复杂的多岛洋,可分为西、中、东3段,其演化具有共同点,如既向北消减又向南消减和晚古生代发生多期的消减,也有沟弧盆系发育特征和时代上的差异,反映了可能存在近北北东向的剪切转换带。二叠纪北东东—东西向的洋盆、北西向的剪切带和北北东向的额尔德尼达来海槽构成“三叉构造”,后者是西部隆起区与东部残留海盆区之间的分界。中段的中戈壁地区的洋壳向北消减,洋消失后在弧前地区形成温都尔希雷特残留海盆。中段的南戈壁地区的洋壳向南消减,形成洋内弧(佐伦弧)和大陆边缘弧(雅干—索果淖弧),洋消失后在在弧后地区分别出现南戈壁和拐子湖残留海盆;晚二叠世两地持续发育海盆,前者形成具巨大经济价值的海相煤田。南戈壁海盆一度东延连接内蒙东部(东段洋壳消失后残留)的哲斯海盆和吴家屯海盆,现东延被东曼达洛包岩浆弧所截。晚二叠世内蒙东部的哲斯海盆闭合,吴家屯海盆退化为2个陆相盆地。蒙古西南部在昌德曼地区形成2条窄长的槽地接受晚二叠世的海侵,堆积相应的煤层。  相似文献   
108.
藏南格仁错地区孜桂错断裂的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第四纪时青藏高原的拉萨地体内部出现一系列南北向的正断层,拉萨地体的北边界出现一系列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孜桂错活动断裂就是这些走滑断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条,其活动表现为右行走滑,断裂切过河流、冲积扇、废弃的湖岸等,断裂的水平位移从10 m到375 m不等.它转换连接朋曲-申扎正断层和喀喇昆仑-嘉黎剪切带;同时,孜桂错断裂本身也是喀喇昆仑-嘉黎剪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反映拉萨地体内部的东西向伸展以及羌塘地体相对拉萨地体的向东运动.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及邻区大陆是经多期造山运动形成的复合大陆,后期构造可分为继承性构造和新生构造两种。两者在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较为复杂,新生构造发育的强度可因地而异。东部新生代盆地(如苏北和渤海湾盆地),北东向构造属继承性构造,北北东向构造是新生构造,油气勘探的优选靶区是叠加在继承性构造之上的新生构造。中—东部的中生代盆地(如二连和鄱阳盆地)的油气勘探,除了寻找叠加在继承性构造之上的新生构造外,还应注意新生构造的发育引起的油气调整或晚期次生成藏。海相沉积盆地常上叠有陆相沉积盆地,因而发育多期多方向的新生构造并分别控制了岩性油藏和构造油藏的形成,如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两期(北西向和北东向)新生构造。以构造为主线,加强新生构造的解析并结合"源"、"运"和"聚"的研究,"盆"山"耦合理论将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显现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5个期次:印支期(T2-T3)、燕山早期(J2末-J3)、燕山晚期(K1末)、燕山末期(K2末)和喜马拉雅早期(E末)。本区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主要体现在同一期次断裂在不同区域内规模和强度明显不同,并具有穿时迁移演化特征;不同期次断裂在规模和强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也明显不同。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东强西弱、东断西褶的构造迁移规律;燕山早期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晚期和燕山末期具有东弱西强的构造特征。前4期逆冲推覆构造规模和强度大,而古近纪末期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小。前3期具有从南向北规模和强度递减的趋势,后2期表现出北强南弱特征。反映出中生代造山作用由早到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时空变化规律。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是在扬子、华北两板块由东向西呈剪刀差式穿时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