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2.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3):414-414,438,456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遗著《解析构造学》,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63页,885千字。解析构造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杏垣先生在总结自己和研究集体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既丰富和完善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使解析构造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解析构造学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解析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前寒武纪构造、大陆伸展构造、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研究、中国地震活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康定片麻岩岩石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地区康定片麻岩(原称澄江—晋宁期岩浆岩第Ⅳ期的酸性岩)的主体是富钠质的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灰色片麻岩);尚有少量花岗质片麻岩,系灰色片麻岩遭受钾质交代而成。其岩石化学特征与太古代花岗地体一致.灰色片麻岩属低铝型,以相对富铁和不具Eu异常为特征。它与川滇交界区晚太古代垭口片麻岩等一起构成川西滇中地区的片麻岩基底.  相似文献   
14.
 侏罗纪时东南亚大陆上形成两个大盆地,西为海相盆地,东为陆相红盆。白垩纪时大盆地闭合或解体。第三纪出现裂谷盆地,其发育受燕山期构造格局控制;拉张应力自南向北变弱,裂谷发育自南向北变晚。第四纪为上叠盆地阶段。滇西与泰国各时期盆地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演化特征,恢复东南亚大陆侏罗纪以来不断碎裂、局部解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吴根耀 《地质科学》1991,(4):359-368
侏罗纪时东南亚大陆上形成两个大盆地,西为海相盆地,东为陆相红盆。白垩纪时大盆地闭合或解体。第三纪出现裂谷盆地,其发育受燕山期构造格局控制;拉张应力自南向北变弱,裂谷发育自南向北变晚。第四纪为上叠盆地阶段。滇西与泰国各时期盆地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演化特征,恢复东南亚大陆侏罗纪以来不断碎裂、局部解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红格岩体的围岩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红格岩体围岩概述 红格含钒钛磁铁矿基—超基性岩体(以下简称含矿岩体)位于四川省渡口市东北郊。其围岩北延入米易县,西南延部分构成渡口市内攀枝花含矿岩体的围岩。在红格岩体的勘探过程中,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攀西地质八队对其围岩作了不少工作,在这个南北向断裂较为发育的地区发现了若干条岩层出露较好且相对连续的剖面,建立了相应的群、组名称。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观察了这些剖面并作了室内研究,按地层规范对群、组名称作了若干修正,与会理南部和云南元谋的有关地层进行了对比。该岩体的围岩,明显由两大套地层组成(图1),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川西滇东地区前震旦系地层若干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收集了各家材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观察,针对川西滇东地区前震旦系几个重要的地质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和原河口组下变质沉积岩段,认为是古陆壳的产物而不是地槽期的硬砂岩建造。川滇地区在河口组火山活动之前曾广泛发育过原始古陆壳;(二)关于河口组的层序,认为由于同斜褶皱使地层层序造成了假象,修正后不但能与元谋姜驿、新平大红山等地对比,而且可以恢复拉拉地区的褶皱面貌;(三)认为河口组和大红山群内存在不整合面,称之为“川滇运动”,老于19亿年,代表川滇地区最古老的一次地壳运动。会理群的双水井组与青龙山组间也存在不整合面,称之为“西昌运动”,距今13-14亿年,可以将会理群或昆阳群划为上、下两个亚群;(四)关于美党组与望厂组的层位问题,认为东川地区的望厂组应该是该地昆阳群的最上层位。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的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的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的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的),以“盆”“山”耦合的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化及这些盆地的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的“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的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及其中-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燕山运动在亚洲大陆雏形东缘形成2条北东向的剪切带:郯庐断裂带和长乐-南澳-中央构造线断裂带,晚侏罗世—古近纪早期沿之发生地体/地块的拼贴。系统叙述了各移置地体/地块的主要岩石记录和拼贴时代,据起源分为3类:异地的(包括源自冈瓦纳的和源自盘古大洋的)、半异地的和准原地的;据拼贴位置分为2组:拼贴后基本位于原地的(日本海张开以前) 和发生过向北东错移的。新生代内东亚大陆边缘发生解体,可以台湾岛以北的菲律宾海盆断裂为界将东亚大陆边缘弧分为2段,北段仍处于剪切-拉张中,南段已进入剪切挤压-造山阶段。强调该地区中—新生代演化经历了2个里丁旋回, 形成早白垩世的北东向和新近纪的北东东向2期新生构造。  相似文献   
20.
江西庐山─星子地区早前寒武纪片麻岩基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庐山-星子地区原称的混合花岗岩和混合岩实为以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主体的灰色片麻岩(TTG岩套)和花岗质片麻岩.后者是前者经钾质成分改造交代的结果。其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早前寒武纪低铝型灰色片麻岩一致,构成扬子克拉通的晚太古代基底。其上的星子群属表壳岩,与赣北片麻岩一起构成花岗-绿岩地体,因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