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综述了近年来对风化壳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迁移形式和富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指出稀土的微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是本类矿床研究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72.
Ore textures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highly scattered blebs in sphalerite grains,intergrown chalcopyrite also occurs as rods,myrmekites and lamellae aligned along cleavages and twin boundaries of the host sphalerite.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growths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replacement of sphalerite by chalcopyrite,albeit part of them may have resulted from exsolution,Not only copper,but also iron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sphalerite by replacive fluids.While the front of the replacing fluid was moving forward through a sulphide orebody,Zn and Pb were dissolved and Cu was precipitated,resulting in zonal refining of the sulphide ores,The remobilized zinc and lead were precipitated at favourable sites with changed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This i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copper-poor zinc and lead ores above or lateral to the copper orebodies in some of th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reworked and overprinted by late-stage granites and their hydrothermal fluids.  相似文献   
73.
长江中下游中三迭统层控铁矿床,是指定位于中三迭统周冲村组及其之上黄马青组下部层位中的似层状铁矿床.多年来,此类铁矿床被众多学者视为典型的气化-热液接触交代型矿床.近几年来,在徐克勤、胡受奚教授指导下,经笔者研究的结果表明,它们乃是中三迭世富铁层经后期热液改造叠加的产物,并将其归属为层状-层控型铁矿床之列. 关于此类铁矿床层状-层控的特性,笔者已有拙作予以论证,本文不再赘言.在此仅探讨在本类铁矿热液叠加过程中所伴随的碳酸盐化蚀变的特征和铁的活化转移机制.笔者得出的初  相似文献   
74.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U—Pb年代学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的两个重要矿床。对武山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和永平铜矿的花岗斑岩中锆石分别进行了,离子探针(SIMS)U—Pb定年研究,发现两个矿区的锆石年龄可分作两期,武山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5±3.9Ma和121±2.5Ma,永平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h/^238U年龄分别为160±2.3Ma和135±7.4Ma。这两期不同的年龄可能反映了锆石在岩浆侵位时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年龄。因此确定武山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45Ma,永平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60Ma。该年龄可能也反映了这两个矿床中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75.
养马甸钼矿床位于燕辽钼(铜)成矿带东段的辽西地区。养马甸岩体由似斑状花岗岩、粗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3个不同岩相组成,主要矿物为石英(30%~45%)、钾长石(35%~50%)、斜长石(15%~25%)和少量黑云母(3%~5%)。矿体主要赋存于养马甸岩体的细粒花岗岩中,少部分赋存在紧邻细粒花岗岩的粗粒花岗岩和似斑状花岗岩中。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养马甸岩体总体为富硅(w(SiO2)=69.26%~76.44%)、富碱(w(Na2O+K2O)=7.87%~8.81%),贫钙(w(CaO)=0.36%~1.33%)、镁(w(MgO)=0.17%~0.61%)和铁(w(FeOT)=1.47%~3.39%)的钾质(K2O/Na2O=1.05~1.31)—准铝质花岗岩(A/CNK=0.90~1.00)。该岩体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和LREE),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HREE)亏损不明显,而中稀土相对亏损,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呈左陡右缓的"V"型。岩石地球化学及矿物演化特征表明,养马甸岩体的不同岩相为同源岩浆经历不同程度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其母岩浆来源于高压麻粒岩相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似斑状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92.1±1.9)Ma,粗粒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9.5±1.4)Ma,而细粒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9.3±3.3)Ma。结合对已有资料的归纳和分析,认为养马甸斑岩钼矿形成于后造山背景下的陆内伸展环境,含矿岩体及斑岩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残留地幔楔在早侏罗世的再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6.
玄武岩油气藏储层一方面含有大量可与CO2 反应生成碳酸盐的造岩矿物,另一方面又有枯竭油气藏的良好储(储集
空间)、运(运移通道)、盖(盖层条件)和保(保存能力)等 CO2 封存优势,是潜力大、实施易、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的碳
汇靶区。该文选取了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的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气藏开展CO2 封存潜力研究,在对该气藏地质特征和储层
发育特征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玄武岩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鉴定分析结果,探讨该气藏的矿物固碳能力和油气储层固
碳能力,并对其封存CO2 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气藏有着良好的储集空间,且易碳酸
盐化,其盖层可阻止所充注CO2 的逸散,稳定的圈闭条件可保证所充注CO2 的安全性,因而是CO2 封存的理想靶区。初步的
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油气藏的矿物固碳潜力约为89.33×108 t,油气储层的封存能力约为6.2×108 t,总
计约95.53×108 t,具有十分可观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77.
肖娥  马春  顾连兴 《江苏地质》2014,38(2):187-199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安庆—贵池矿集区内一个典型的铜钼矿床。通过野外地质祥查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该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马头铜钼矿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其次为黏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往往重叠,但具有一定的水平及垂向分带特征,自岩体深部至浅部、自内向外总体表现为面型石英钾长石化带、线型石英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化)体以脉状矿化为主,其中分布较广的石英脉带矿化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以石英细(网)脉为主,受节理和裂隙控制;而品位较富的细脉浸染状矿化则主要产在面型钾长石化带中。通过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成矿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温、富钾和高pH值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大面积的钾长石化,伴生与面型钾长石化有关的细脉、浸染状矿化;热液演化中期阶段,随着温度持续下降、K+活度和流体pH值的降低,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并伴随范围较大的细脉-网脉状矿化;热液演化晚期阶段,主要形成碳酸盐化,而相应的矿化作用不显著。通过与部分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蚀变类型等方面与斑岩型铜钼矿大体相同,可归至斑岩型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78.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分布有众多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岩体成群成带分布,受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控
制。为进一步确定黄山-镜儿泉基性-超基性岩带的侵位时代、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对选自黄山岩体辉长岩相中单颗粒锆石进
行了LA-ICP-MSU-Pb定年研究,将其结果[(284.5±2.5)Ma]与黄山岩体和黄山-镜儿泉一带其他基性-超基性岩中已有的定
年成果进行了对比,并结合近年来该区研究成果,分析得到黄山辉长岩侵位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此时正值东天山后碰撞大规
模岩浆侵位和成矿时期。黄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9.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将矿石切成圆柱体,用20% NaCl溶液浸泡260 h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分别在362℃、464℃、556℃和682℃,以及不同的围压和轴压下进行实验,13 h后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实验产物中各种矿物发生了强烈的机械变形,黄铁矿和角闪石以脆性破裂为特征,而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和黑云母以塑性变形为主,局部也发生脆性破裂。 实验过程中硫化物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再活化,其产物主要有细脉和微晶两种。再活化细脉主要穿插黄铁矿碎斑,而在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和脉石矿物中未曾见到。细脉成分主要为黄铜矿,其次为磁黄铁矿,仅含少量闪锌矿。脉中磁黄铁矿颗粒较大,在超过200 μm的长度内光性连续,表明这些脉形成于冷却前的较高温度环境。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再活化细脉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且脉中黄铜矿对于磁黄铁矿的比例也加大。再活化微晶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一种为分布于同种硫化物碎粒之间或增生于碎粒之上的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微晶;另一种为沿黄铜矿裂隙分布的完全由黄铁矿构成的蠕虫状体。以这两种方式产出的微晶均为实验样品冷却过程中的产物。在556℃和682℃的产物中还出现黄铜矿对黄铁矿的交代反应现象。 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块状硫化物矿石中的硫化物在变形变质过程中可同时以机械的和化学的两种方式发生再活化,并且再活化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机械再活化的距离和所造成的各种矿物间的分异都十分有限,只有化学再活化才是造成组分长距离迁移,形成新矿体的重要机制。脆性变形区的张性空间有利于再活化流体的运移和卸载,而韧性变形区则不利。铁硫化物在高温下的再活化产物主要是磁黄铁矿,而低温下则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的再活化能力明显地强于闪锌矿。同生沉积矿床在变形变质过程中的再活化,会在矿床中产生许多后生特征,这一点在研究矿床成因时必须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80.
文章对新台门钼矿取自花岗斑岩含矿石英脉中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介于(177±4)~(185±1)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83±3)Ma(2σ,MSWD=16),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年代学格架,作者认为燕辽成矿带,特别是辽西地区的早侏罗世成矿作用非常重要,其形成应与印支期末华北板块与南北两侧大陆聚合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