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44篇 |
地球物理 | 37篇 |
地质学 | 70篇 |
海洋学 | 17篇 |
综合类 | 19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辅助全球定位系统通过蜂窝网基站提供给A-GPS接收机捕获辅助信息、辅助星历、时间与概略坐标,解决了微弱信号下的定位问题。从信号捕获到完成跟踪,解码导航电文需要经历相关锁定、相位锁定、比特同步、帧同步等过程,在信号很弱以至于无法实现帧同步、不能解调卫星TOW的情况下,常规定位算法无法实现定位。文中提出多普勒与伪码相位结合的A-GPS快速定位算法,利用伪码相位值进行伪距重构法消去整数毫秒伪距中隐含的公共误差,利用多普勒定位提供的初值保证初始位置和时间误差在0.5光毫秒以内,实现了粗时间、粗位置辅助下利用多普勒与伪码相位值的A-GPS快速定位。 相似文献
72.
在变形监测中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以看作是时间与空间上的一组变形信号,一般该信号都会呈现趋势性,隐藏其中的周期性不易被发现;利用FFT对其拟合后的残差和小波分解后的高频信号进行变换与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对其分析结果建模得到短期的预测、预报,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3.
浅谈农村土地调查图件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利于农村土地调查图件制作、编辑和数据建库建设,本文根据福建省各地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工作中,关于农村土地调查图件所应包含的图种,以及各类有关图种制作、编辑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进行一些讨论。同时也对乡(镇)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县级以上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辑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探讨,并就MapGIS、ArcGIS两种平台在农村土地调查图件制作、编辑工作中的各自优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4.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2009年秋季闽江下游及闽江口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11月在闽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探讨了闽江下游及闽江口水域chl-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chl-a含量分布呈闽江上游水域较低(平均值为3.17μg/dm3),南北两港最高,而后向闽江口逐渐降低的趋势.大樟溪发生水华,chl-a含量高达170μg/dm3,南港chl-a含量最高值为71.4μg/dm3,北港chl-a含量最高值为67.6μg/dm3.闽江北港高含量chl-a区内存在一个低pH、低含量DO区;而南港chl-a含量与盐度、PO4-P含量、DIN含量呈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pH、DO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马尾至闽江口水域chl-a含量与盐度、pH、DO含量则呈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DIN含量、SiO3-Si含量呈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北港和南港的高含量chl-a区,分别与北岸福州市污水排放及南部大樟溪高含量chl-a的输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6.
77.
78.
Two fishing methods including gillnetting and trawling to estimate attributes of fish assemblage were compared in Dianshan Lake from August 2009 to July 2010. Species composition dif 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ears, with four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in gillnet catches and one in trawl catches. Trawling collected more proportions of benthic species by number and biomass than gillnetting. Size distribu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fishing technique; gillnetting captured relatively less small-sized fishes and trawling captured less large-sized individuals. Trawling produced species richness closer to the one expected than gillnetting. On the whole, trawl catch was a quadratic polynomial function of gillnet catch an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m, both of which varied as dif ferent polynomial functions of temperature. However, trawl and gillnet catch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only in one of five month groups. It is concluded that single-gear-based surveys can be misleading in assessments of attributes of fish assemblages, bottom trawling is a more ef fective gear for assessing fish diversity than benthic gillnetting, and using gillnet catches as an indicator of fish density depends on fishing season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79.
80.
谭山复式岩体位于江南过渡带北缘,是该区出露面积较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谭山复式岩体开展了地质调查、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地质特征显示谭山复式岩体沿杨美桥背斜轴部侵入,根据岩性分析划分为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分别为128.9±1.6 Ma~128.8±2.5 Ma和129.8±2.6 Ma~129.2±1.8 Ma;结合前人已获得二长花岗岩成岩时代(128.5±1.7 Ma~126.7±1.7 Ma),谭山复式岩体形成于128.9±1.6 Ma~126.7±1.7 Ma之间,对应于皖南地区燕山期 3阶段岩浆活动(早阶段:153~146 Ma,中阶段:143~136 Ma,晚阶段:135~121 Ma)的最晚阶段(135~121 Ma)。该复式岩体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富碱,高Ga/Al比值,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 Rb、Th、Nd、Ce,显著的Eu负异常,均为碱性过铝质特征的A型花岗岩。谭山复式岩体起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为陆内拉张环境背景下同源岩浆多期次上升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