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01.
陈付申  齐玉峰  王关杰 《地下水》2008,30(6):114-115
河南灵宝银家沟硫铁矿作为典型的基岩裂隙充水矿床,充水裂隙埋藏条件、水动力性质等较不均匀,经多年开采,矿床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矿床充水水源分析受工作条件限制存在一定困难。应用以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特征,判断其矿坑深部裂隙涌水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502.
据GPS定位测量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已知点坐标和内业平差计算分析,总结GPS定位测量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成果质量,对GPS定位测量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03.
选取韩江中上游地区2016—2022年的Sentinel-1/2卫星星座遥感影像和其他辅助数据,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区域尺度的崩岗识别和崩岗影响因子测度。结果表明:1)分类模型的总体精度达到84%,Kappa系数为0.8。其中,崩岗识别的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都超过95%,且其FScore为0.97。2)截至2022年,韩江中上游地区的崩岗侵蚀面积共有435.5 km2,各县(市、区)崩岗侵蚀面积差异明显,年变化趋势不一。其中,五华县崩岗侵蚀面积最多(199.2 km2),其年平均变化率为16.29 km2/a。梅江区崩岗侵蚀面积最少(1.6 km2),其年平均变化率为0.18 km2/a。3)韩江中上游地区崩岗发生概率与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地质类型、人口密度、大气压、降雨量、经向风速、纬向风速和风速等10个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高程、坡度、地质类型、大气压、经向风速、纬向风速和风速对研究区崩岗发生为正向影响,植被覆盖、人口密度和降雨量对崩岗发生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04.
饱和黏土不排水剪切特性及双曲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真空抽吸制样技术制备的饱和重塑黏土,在0.015?3.75 %/min应变速率范围内进行了多组不固结不排水(UU)剪切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应变速率和约束压力对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强度特性基本上不依赖于约束压力,而受应变速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长,增长幅度可达70 %,通过对数据的归一化,采用线性拟和建立了不排水强度与应变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而考虑应变速率对不固结不排水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对双曲线非线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分别采用静力三轴和扭剪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05.
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刘厂镇的王家庄温泉水样YMD10-1(王家热水井)与YMD10-2(聚龙温泉宾馆热水井)的矿化度为1.49~1.65 g/L,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Na型。YMD10-1和YMD10-2的p H值野外测定数据分别为10.8和7,因YMD10-2暴露于空气使其pCO2较高导致其p H野外观测值偏低;实验室p H测定值分别为8和7.6,主要受到pCO2差异影响导致水中碳酸组分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其p H值。水样的δ^2H-δ^18O数据显示温泉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利用Si O2温标估算了温泉的地下热储温度为89~92℃。利用226Ra-222Rn法估算出YMD10-1的热水年龄为446.84 a,YMD10-2的热水年龄为319.56 a。估算的地下热水的循环深度为3 808~3 898 m,利用δ^2H和δ^18O估算热水补给高程为2 845~2 865 m,补给区为周边的山区。地下水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经历深循环并获得深部热流加热,沿断裂带上升穿透浅部第四系出露地表。温泉显示碱性是由于长石与水和CO2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HCO3^-,HCO3^-在溶液中有可能水解消耗H^+产生OH^-。王家庄温泉被当地人们用来晒制土碱,与热水Na^+和碳酸的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506.
以河北省尚义县松树沟石墨矿的地球化学特征数据为基础,通过与内蒙古兴和石墨矿床进行对比,探究矿床成矿环境,进而分析其矿床成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松树沟石墨矿赋矿层位为集宁岩群下白窑岩组,矿石类型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石墨矿石,工业类型为晶质鳞片状石墨;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高硅、高铝、低碱,具有孔兹岩系特征; 原岩形成在缺氧的弱还原环境,具铕负异常特征; 其变质原岩为富碳质和富铝质的泥质碎屑岩,原岩沉积环境总体为准稳定地理环境,岩石通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晶质石墨矿床。对松树沟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对区域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07.
沈阳西郊马三家子镇有个永安村,村东头有座石桥,就是著名的"敕建永安桥",当地人叫它大石桥。永安村即得名于此桥。永安石桥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桥梁,它是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经山海关到北京的一个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清朝皇帝每次东  相似文献   
508.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北纬31°线的19个台站下方12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及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该观测剖面穿越了主震区,总长度约为420 km.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上述三个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1)四川盆地前陆壳幔界面向西侧倾斜并有较为明显的横向变形,地壳厚度存在46~52 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S波速度存在横向变化,地壳平均泊松比值较高(0.28~0.31),但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显示了坚硬地壳的特征,地壳平均泊松比仅为0.2;(2)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由西侧靠近鲜水河断裂的60 km,向东减薄为52 km,在14~5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S波速度2.75~3.15 km/s的楔状低速区,其厚度由西侧的~30 km向东逐渐减薄为~15 km,相应区域的地壳平均泊松比高达0.29~0.31; (3)鲜水河断裂西侧,川滇地块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地壳厚度为58 km,并在26 km深度存在约10 km厚度的高速层,地壳内平均泊松比约为0.25;(4)汶川大震区在12~23 km深度上具有近乎4.0 km/s的S波高速结构,而其下方的地壳为低速结构,地壳平均泊松比0.31~0.32,汶川大震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高速介质区域内. 本文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相对软弱;而且并不存在四川盆地向西侧的俯冲.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的长期作用下,四川盆地强硬地壳的阻挡作用可导致松潘-甘孜地块内部蓄积很大的应变能量以及上、下地壳在壳内低速层顶部边界的解耦,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上地壳的铲形逆冲推覆.汶川大地震及其邻近区域所具有的坚硬上地壳和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为低应变率下的高强度应力积累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松潘-甘孜地块长期变形积累的高应变能构成了孕育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509.
吴家冠  段亚辉 《岩土力学》2009,30(8):2431-2435
以江坪河水电站溢洪洞进口段为工程背景,基于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地质地形,包括不同岩层、断层条件,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和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对溢洪洞施工全过程进行非线性数值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了不同岩层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通过对位移、应力场,特别是拉应力大小、深度的分析,以及塑性区和点安全系数分布等的综合分析,对溢洪洞进口段在开挖未支护和开挖后及时支护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隧洞进口段围岩开挖未支护时,洞顶下沉位移大,有大面积塑性区和超过岩体抗拉深度的区域,稳定性差。及时支护后,洞顶塑性区和超过岩体抗拉深度的区域减小,稳定性明显提高,但CK2强风化层支护区的点安全系数略大于1.0,且内部仍有小于1.0的区域。因此,建议CK2强风化层加强支护,最好采取钢拱架强支护措施,其结果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10.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n the upper layer (shallower than 50m) exhibits significant zonal displacements on interannual scale. Employing an intermediate ocean model, the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interannual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in the upper layer is investigated by diagnosing the dynamic impacts of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induced by wind, waves (Kelvin and Rossby waves), and their boundary reflections. The interannual z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in the upper layer and the zonal current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west of 110°W for more than 30 years can be well simulated.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re the dominant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z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upper WPWP warm water. Composite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induced by waves dominate the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whereas the role played by zonal wind-driven current anomalies is very small. A sensitivity test proves that the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reflected waves o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cific boundaries can act as a restoring force that results in the interannual reciprocating zonal motion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