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76篇 |
免费 | 578篇 |
国内免费 | 7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4篇 |
大气科学 | 419篇 |
地球物理 | 531篇 |
地质学 | 2283篇 |
海洋学 | 551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327篇 |
自然地理 | 4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124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236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46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62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63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106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7篇 |
1964年 | 4篇 |
1960年 | 6篇 |
195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潜流交换研究涉及地表水-地下水系统交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影响因素和生化作用等方面,是近年来水文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潜流交换过程包含水流运动、溶质运移以及能量传输过程。以稳态流动条件作为控制因素的潜流交换研究成果已经不能满足相关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非稳态潜流交换过程的研究及其成果渐受关注。当前相关研究多以物理模型试验为主(如室内水槽试验、示踪试验),辅以数值模拟或遥感技术进行验证,进而总结非稳态潜流交换过程水动力交换和能量交换过程规律。未来研究应在多时空尺度,集合多种高精度监测手段,研究潜流交换中的影响因素(如河流水位波动),开发更精确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系统认识非稳态潜流交换过程。有关非稳态潜流交换的研究结论将有效指导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43.
采用模拟-优化方法建立了一个用于地下水污染监测网设计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最小化监测费用、污染物质量评估误差、污染羽一阶矩评估误差和二阶矩评估误差等4个目标函数,以充分揭示减少地下水污染监测费用与提高污染监测精度之间的权衡关系.将改进小生境Pareto遗传算法与地下水流模拟程序和污染物运移模拟程序相耦合用于求解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多目标设计模型.算例研究表明,采用进化算法求解监测网的多目标模型,能真实地反映各个目标函数间的权衡关系,并且不用考虑传统方法中惩罚因子的影响.与单目标优化模型相比,多目标优化模型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优化问题的一系列Pareto权衡解,以利于相应条件下决策者选择最为经济有效的地下水污染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944.
通过对代表上扬子盆地西南缘上组合气藏特征的平落坝、白马庙和观音寺3个典型气藏进行解剖,明确了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分布特征。结合输导体系、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构造演化研究成果,分析了气藏成藏过程,总结其成藏模式,以期为有利勘探目标区的选择及评价提供地质依据。上扬子盆地西南缘沙溪庙组气藏以构造-岩性和岩性气藏为主,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沙溪庙组Ⅰ、Ⅱ、Ⅲ段,主要聚集于构造高点。油气成藏时间集中在93~72 Ma,发生过至少2幕油气充注。燕山运动是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其形成的断层是沟通气源的主要通道;喜山运动是气藏天然气调整的主要时期,喜山期逆冲断层的活动及构造高点的迁移是天然气调整的主要原因。不同构造区域成藏具有差异性:西部褶皱带断-砂匹配、构造、砂体物性是主要控藏因素,构造高点、断层封闭性控制其含气丰度;东部斜坡带断-砂匹配、构造、封闭断层是主要控藏因素,构造高点、砂体物性控制其含气丰度。 相似文献
945.
新一代雷达在桂西北一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一代雷达的探测资料分析,对桂西北地区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的强度、移动方向作指导性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6.
为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以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亟须开展的海岸带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海洋垃圾量大面广、典型滨海湿地生境被破坏、部分岸线和景观受损严重、渔业生产设施无序堆放、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台风和赤潮影响生态安全7个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重点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岸线和景观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海岸带监测预警工程4个方面开展连江县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支撑、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个方面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47.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24,自引:127,他引:124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1)花岗岩的成因分类,(2)花岗岩浆起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3)结晶分异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变化,(4)花岗岩成因与壳幔演化,(5)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等。通过分析认为,高分异花岗岩成因类型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在有些情况甚至不可能准确分类。花岗岩的锆饱和温度和锆石钛温度计可对花岗岩浆形成的温度提供重要信息,但花岗岩浆起源的压力条件确定相对困难。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后造山的拉张构造背景中,在这两种情况下,挥发份和热的加入可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岩。本文还对我国近年来花岗岩研究的进展情况做了概要性叙述,并就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研究的近期突破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48.
研究源-汇系统对于理解岩石风化、河流输砂、泥砂沉积以及陆地和海洋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江苏省东海岸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在某些沿海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沙脊,是进行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之一。但目前对其物源区来自哪里还未达成共识。我们利用已发表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钾长石Pb同位素数据,结合江苏沙脊及其周缘区域的数据结果,详细厘定江苏沙脊的物源区,并运用蒙特卡罗反演模型定量评估江苏沙脊潜在物源区对其物质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沙脊北部的碎屑物质主要受大别山(45%)和鲁中山区(24%)的共同影响;黄河(29%)、古黄河(27%)和长江(25%)的碎屑物质对江苏沙脊中部的物质组成起重要影响。江苏沙脊南部的物源主要来自长江(68%)。江苏沙脊的出现得益于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陆尺度的大河搬运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到下游,南黄海西海岸的平坦地貌有利于保存这些碎屑物质,末次冰期后东亚陆架海动力过程(潮汐、海浪和沿岸流等)持续对其改造,这体现了河流-海洋在塑造河口-海岸地貌中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49.
950.
基于双天线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技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reflectometry,GNSS-R),建立了两个修正地表粗糙度影响的土壤湿度反演模型——解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以GPS L1 C/A码为例建立了GNSS-R土壤湿度仿真平台,仿真分析了地表粗糙度对两个模型反演精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表均方根高度大于0.010 m时,必须对解析模型进行粗糙度修正。粗糙度影响修正结果显示,小粗糙度情况下修正的解析模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对于大粗糙度有一定局限性。在均方根高度大于0.025 m时,进行土壤粗糙度修正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比解析模型提高了36.83%~72.36%。进行修正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比解析模型提高了42.86%~54.40%。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修正前后取得了相近的精度,无修正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比有修正的解析模型精度仍提高了35.83%~53.4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