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介绍了湿地生态恢复中基准环境和弹性理论相关概念,对制定湿地生态恢复目标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回顾,重点探讨了基于古生态记录制定湿地生态恢复目标的技术路线:根据湿地现代生态调查,建立生物指标与环境因子转换函数;通过对湿地沉积记录中生物指标的分析,重建湿地历史时期植物、水位、水环境要素等;结合历史资料和湿地沉积记录,确立未受人类活动扰动的湿地生态状况,以此作为湿地恢复的基准环境;参照弹性理论,制定湿地生态恢复目标。  相似文献   
362.
针对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对重点流域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的要求,便于“十三五”期间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提出一种能有效衔接流域水自然特征和水资源三级分区、以乡镇级行政区划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综合考虑污染源分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诸因素的控制单元划分方法。基于该方法将全国重点流域划分为1 784个控制单元,并促成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6月发布了“十三五”期间全国343个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信息清单。为“十三五”期间流域水环境管理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实现基于控制单元的水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63.
1∶5万地质调查在西昆仑北部库尔良地区库尔良群中首次发现了一套早中志留世花岗闪长岩体,通过锆石LA-ICP-MS U-Pb测年法获得其成岩年龄为429.6±1.4 Ma(MSWD=0.69)。岩石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高SiO_2(68.85%~72.49%)、Al_2O_3(14.08%~15.36%)、Sr(480×10-6~812×10-6)、Sr/Y(53.2~111.0),低Y(7.31×10~(-6)~10.30×10~(-6))、Yb(0.34×10-6~0.48×10-6),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38.4(La/Yb)N61.2,无显著Eu异常(0.86δEu1.03,均值0.98)。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K_2O(2.92%~3.48%)和较低的MgO(0.69%~0.84%)、Mg#(26.4~32.6)、Cr(15.1~28.2)、Ni(3.54~5.39)等特征,Na_2O/K_2O值为1.03~1.46(均值1.21)。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暗示早中志留世西昆仑发生了一次地壳增厚事件,彼时地壳厚度50 km。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以库地-其曼于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为标志的原特提斯洋在早中志留世之前已经闭合,并已进入板块碰撞、挤压造山阶段。研究成果为原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事件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证据和精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4.
国内外大部分气田现场通常运用Turner模型与Li Min模型进行携液能力预测,但这2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具有较大的限制性,均是基于直井和气相层流条件下的推导,没有考虑曳力系数和井斜角对携液能力的影响,将曳力系数视为常数,而紊流条件下雷诺数的不同对曳力系数的取值有较大影响,从而使模型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对定向井中的液滴进行了受力分析,然后对紊流条件下雷诺数与曳力系数的关系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得出了基于气相紊流条件下定向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量的预测新模型。现场实例计算分析表明:(1)新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相比于常用的计算模型,精度提高了10.416%~66.125%;(2)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吻合度更高,可以准确预测紊流条件下气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量。新模型对于提高现场气井的合理配产和最终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5.
卫星钟差解算及其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数相位模糊度解算可以显著提高GNSS精密单点定位(PPP)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解算卫星钟差的方法,通过固定星间单差模糊度恢复出能够支持单台接收机进行整数模糊度解算的卫星钟差,即所谓的“整数”钟差。为了实现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分别通过卫星端宽巷FCB解算和模糊度基准的选择与固定恢复出宽巷和窄巷模糊度的整数性质。为了证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采用IGS测站的GPS数据进行卫星钟差解算试验。结果表明,在解算钟差时,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的平均成功率为73%。得到的卫星钟差与IGS最终钟差产品相比,平均的RMS和STD分别为0.170和0.012 ns。448个IGS测站的星间单差宽巷和窄巷模糊度小数部分的分布表明本文得到的卫星钟差和FCB产品具备支持PPP用户进行模糊度固定的能力。基于以上产品开展了模拟动态PPP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模糊度固定之后,N、E、U和3D的定位精度(RMS)分别达到0.009、0.010、0.023和0.027 m,与不固定模糊度或采用IGS钟差的结果相比,分别提高了30.8%、61.5%、23.3%和37.2%。  相似文献   
366.
给出了顾及星端多径(SIMP)改正的BDS精密相对定位非差观测模型,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多GNSS测站的BDS数据,采用网解的模式进行相对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在SIMP改正之后,固定非GEO卫星之间的双差模糊度可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在N、E、U方向的7 d重复精度可分别达到3.0、3.3和10.2 mm;与不固定模糊度的结果相比分别提高了18.2%、30.8%和16.7%。特别注意到,在固定了宽巷模糊度之后,涉及GEO卫星的窄巷双差模糊度不具有整数特性。对这些双差模糊度进行固定将使定位精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67.
目的:探讨天丹降压方对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丹降压方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压、血尿酸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压、血尿酸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丹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肝阳上亢证,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及血尿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68.
六盘山寺口子水库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乃家河组中发育了核形石,通过对其外部核心及纹层特征,以及核形石地球化学组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核形石主要产于水动力较强的动荡水环境中,对捕捉和粘附碳酸钙质点作用相当明显,藻类自身的钙化和原地微生物引发的沉淀作用也可能是核形石的成因。经分析得到核形石的Sr/Ba值为4.87,CaO的含量达到了48.18%,总体上,研究区核形石在盐度高、温度较高、气候炎热、蒸发量大的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这些环境与研究区在该时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壳整体抬升,湖盆发生萎缩的构造背景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369.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的重要油气勘探区和产区,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还认识不足,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通过研究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裂缝系统非常复杂,主要有两类裂缝:一种是构造裂缝;另一种是缝合线。前人认为前者重要,而忽略后者;而笔者等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非常发育,其频度是与石油成藏有一定关系的非构造裂缝所能及。 根据缝合线与层面的关系,可以将塔河油田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 分为三种:顺层缝合线、倾斜缝合线和竖直缝合线。这三种缝合线彼此交织成复杂的网络系统,构成了储层内部油气运移的最初级良好通道,同时与裂缝一起构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压裂的弱结构面,为油气成藏和后期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7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河南省连续发生的两次大暴雨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9"过程)及其低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17"过程中低涡发展于黄淮西部,而"7.19"过程中低涡为源于四川盆地并在河南境内发展加强的西南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中尺度低涡形成和发展;远距离台风及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水汽;涡旋中心东南侧的窄带回波造成了暴雨、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入流区也是强降水集中区域;两次过程能量锋区特征明显,"7.17"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条件下,雨强大,而"7.19"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弱的对流不稳定或中性大气环境中,雨强(1 h)相对较弱;强的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耦合的动力结构有利于低涡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也加强了水汽辐合抬升;涡度收支诊断表明,两次过程中低涡均处于旺盛发展阶段,散度项和扭转项是黄淮地区中低层低涡发展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