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7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2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4篇 |
大气科学 | 256篇 |
地球物理 | 457篇 |
地质学 | 682篇 |
海洋学 | 14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24篇 |
自然地理 | 1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效果的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和刚性地基上高层建筑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使结构频率减小,阻尼增大;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型曲线与刚性地基上结构的振型曲线不同,基础处存在平动和转动;在地震动作用下考虑相互作用的结构加速度、层间剪力、弯矩以及应变通常比刚性地基上的情况小,而位移则比刚性地基上的情况大。 相似文献
993.
基坑围护结构系统的性态及其状态变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视基坑围护与支撑结构2为一共同变形体系统,且是一耗散结构系统,将现场量测的基坑围护变形视为该系统的外观表征,利用这些变形数据计算了上海几种常用围护结构系统的吸引子维数,探讨了基坑系统的力学性态,状态变量及现行的设计,有助于基坑稳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4.
TheobservationandinterpretationofgeomagneticvariationsinasmalareaofHainanProvince,ChinaGUOHUAFAN1)(范国华)TONGQIYAO1)(姚同起)ZUO... 相似文献
995.
昆特依盐湖杂卤石储量丰富,是研究陆相成因杂卤石的良好载体。对研究区ZK3608钻孔剖面进行矿物学分析,尝试从矿物组成及组合变化的角度揭示杂卤石的形成过程和机制。XRD结果表明,剖面中主要盐类矿物为石盐、石膏和杂卤石,此外还检测到六水泻盐、芒硝、无水芒硝、钾石盐、钾芒硝、菱镁矿等矿物。矿物组合及其剖面变化特征揭示,盐层中的杂卤石以原生沉积为主,碎屑层中多数杂卤石可能为交代成因。沉积环境分析表明,盐类沉积为干冷的偏酸性氧化环境,碎屑沉积为相对温湿的偏碱性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996.
997.
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产出了一套第三纪富碱斑岩 ,其中包含有多种类型的深源包体 ,它们对于了解滇西地区的地幔组成与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鹤庆六合、剑川新华、甸心和石鼓小桥头等地的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通过对寄主岩及其包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同位素的分析 ,运用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并结合实验岩石学和相平衡的研究结果 ,认为研究区的富碱斑岩属于钾玄岩系列的岩石 ,主要形成于后碰撞弧环境 ;富碱斑岩起源于滇西加厚地壳的下部 (约 5 5km处 ) ,源区岩石应是榴辉岩相的岩石 ;富碱斑岩的源区具有EMⅡ型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成因可能和下地壳岩石与具有俯冲残留洋壳特征的地幔的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以显示动力学和接触碰撞理论为基础,应用ANSYS/LS-DYNA程序,对常规的泥石流重力拦挡坝和带支撑的新型拦挡坝进行了单个球体撞击下的多参数数值模拟计算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支撑,混凝土坝身的破坏模式均为由撞击区域应力骤增导致的局部混凝土压碎,但支撑使坝身迎击面应力分布均匀,提高了材料利用率;支撑能够显著减小混凝土坝顶动位移,最大减幅在30%以上,甚至可达近65%,坝身刚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当撞击高度一定时,支撑间距越小,混凝土坝顶动位移越小;若设置了支撑,则可适当减小混凝土坝身厚度,其减小比例以1/3为宜;撞击力主要由混凝土坝身承担,其刚度显著大于支撑总刚度;撞击高度越高或者支撑间距越小,则混凝土坝底支反力所占比重相对越低,支撑的加强作用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999.
1000.
生态建设对陕北植被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趋势分析法及相关系数检验法,分析了陕北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植被NDVI变化趋势,检验了NDVI变化与降雨量、温度以及造林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大部分地区植被明显转好(通过α=0.05检验),尤其是丘陵沟壑农耕区植被改善最为显著,12 a间NDVI净增0.123 3,提高24.90%,南部森林植被区,NDVI净增最低,只有0.045 0,增加率5.56%。NDVI变化格局与生态退耕格局在空间上呈现高度吻合的特征。NDVI变化与降雨量和温度没有显著的回归关系(R20.15),但与造林率(造林面积占县土地面积的比)回归关系显著(R2=0.560 8),说明降雨量、温度变化对陕北NDVI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以退耕和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才是导致NDVI变化的主导因素。结论认为过去12 a的生态建设明显促进了陕北植被的恢复,改善了区域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