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9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篇 |
大气科学 | 151篇 |
地球物理 | 191篇 |
地质学 | 351篇 |
海洋学 | 8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2篇 |
自然地理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外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之一,我国已有多个采用这种结构体系的单塔楼工程实例,但对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不等高双塔连体混合结构,进行了7度多遇地震、基本烈度、罕遇地震和8度罕遇地震阶段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了结构的破坏模式,并对模型结构和原型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此类结构设计的一些建议。研究表明,高位连体的竖向地震反应比较明显,设计中应适当考虑动力放大效应;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变形均呈现弯曲型;主塔楼核心筒在中震下可以保证"不坏",但结构小震下的层间位移略超过规范限值。 相似文献
5.
6.
农户对禁牧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策勒县为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新疆策勒县为例,对当地农牧民在封育禁牧影响下的经济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不同背景条件的农牧民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规律性因素。研究表明,农户所属区域及其拥有的资本水平是农户对禁牧行为响应的显著影响因素;农户所属区域及当地的技术服务培训等政策配套水平是农户对禁牧态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农牧民畜牧生产观念的转变和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是实施禁牧政策的先决条件。建议政府针对区域及农户的资本差异进行分类补偿;当地政府可整合利用各相关部门的项目资源和资金进行禁牧的政策前期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中国学者近几年在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讨论了陆相侏罗系一白垩系界线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认为在建立中国陆相中生界区域年代系统时要特别注意系、统的界线必须与国际接轨,时间上应与国际系、统界线相一致。如果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最终采用135Ma作为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值,那么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推测应在张家口组底部,与区域不整合面相一致,表明热河生物群的时代肯定为早白垩世。如果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值将来确定为145Ma,那么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推测位于土城子组的上部,意味着冀北地区缺失凡兰吟阶的地层,辽西地区可能缺失凡兰吟阶和欧特里沃阶的地层。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锦屏-天柱地区构造控岩控金特征模拟实验及其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侧重研究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的地质背景,建立了该类型金矿的成矿模式。进而开展三轴温压条件下的成岩成矿实验,构造形变特征及其与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该区岩石、矿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塑性变形(褶皱)和脆性变形(破裂);(2)在变形过程中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和富集,形成顺层及穿层的含金石英脉,并在多期多次变形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叠加富集;(3)在褶皱(背斜)轴部形成富矿体。模拟实验结果与所建立的该类型金矿构造控矿和成矿模式非常相似。实验资料的力学分析表明,由轴压所产生的构造附加压力大大地提高了实际围压,从而促进了岩石流变、变形和物质的迁移,由此促进含矿流体向构造附加压力小的部位定向迁移、充填和成矿。构造附加压力是促进该区金成矿的重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茂名地区海雾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谱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谱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