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 要: 林子宗火山岩在冈底斯带上广泛发育?其中帕那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都存在一定争议。
对林周地区帕那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以流纹岩和英安岩为主,(SiO2)极高,表现由高钾钙碱性系列向钾玄岩系列过渡的特征。帕那组火山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LREE、LILE富集,HFSE亏损,Eu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此外,帕那组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3±0.7)Ma,是目前为止冈底斯带中东段中的最老年龄。帕那组火山岩形成于后碰撞背景之下,其岩浆为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2.
西藏米林地区湖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三级河流阶地上发育厚达52.2m的晚更新世晚期深-浅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物, 显示当时米林地区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堰塞湖.为了探讨该套湖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在米林机场剖面采集了259块定向样品进行环境磁学测试和分析.其中, 磁组构分析表明86%的样品具有原生磁组构, 它们的最大磁化率主轴κ1指示米林古堰塞湖的物源经历了由南、北方向到西、北东再至西向这一大致顺时针方向变化的趋势, 可能与该区的差异隆升作用有关.研究剖面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 (NRM) 和体积磁化率 (κ) 变化曲线与沉积物的粒度、沉积相关系密切, 反映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气候波动;同时, NRM、κ波动曲线能够很好地对应于格陵兰冰心GISP2的δ18O曲线IS1-IS6和IS8, 并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 (YD) 和3次Heinrich事件 (H1, H2, H3) , 表明米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河流系统的发育往往能反映相关地质作用的细节.对东昆仑山东段北坡众多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研究表明, 该区在早更新世晚期昆仑-黄河运动之后形成的东西向盆岭相间的地貌特征奠定了早期河流为东西向外流水系的基础;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又一次强烈构造抬升事件———共和运动, 导致昆仑山北坡各主要河流迅速溯源侵蚀发展, 伴随河流袭夺而形成现今的水系格局; 晚更新世晚期存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构造稳定期, 河谷普遍发生堆积作用, 形成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的晚更新世冲积层; 接近全新世以来构造运动频繁而隆升的幅度趋于减弱, 形成了5级河流阶地, 并且阶地的发育类型普遍为以高级阶地(T5) 为基座的上叠阶地, 河流至今未能切穿晚更新世稳定期形成的厚冲积层.   相似文献   
14.
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序列、环境演变及地貌和水系变迁分析将研究区新生代高原隆升过程划分为5个重大事件.首次在研究区内海拔5400m的主夷平面上发现古土壤、岩溶角砾岩及钟乳石等, 认为沱沱河组上段细碎屑沉积及五道梁组石膏沉积(中新世) 是主夷平面形成期的沉积响应, 提出了主夷平面的高程具有东西向排列的盆岭地貌特点, 这种高程差异反映了后期构造隆升的不均衡, 应该是上新世以来差异断块抬升的结果; 早更新世中期(1525.5ka后) 一套河流砂砾卵石沉积是青藏运动C幕的沉积响应, 体现在布尔汗布达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 早更新世晚期(1113.9~836.3ka) 先湖滨砾石沉积, 后转为河流砂砾卵石沉积, 是昆黄运动在研究区的沉积响应, 并体现在马尔争-布青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 中更新世早期冰碛物的发育说明昆黄运动后研究区已隆升达到"水汽冻结高度"; 研究区T5阶地沉积前的强烈下蚀, 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溯源侵蚀切过布尔汗布达山主分水岭, 袭夺了昆南断裂带原由西向东流向共和古湖的东西向水系并到达阿拉克湖一带, 晚更新世洪冲积角度不整合于中更新世洪冲积之上等是共和运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王国灿  向树元  王岸  张克信 《地球科学》2007,32(5):605-614,680
针对东昆仑及相邻地区研究较薄弱的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时段的构造过程提供了系列新的热年代学资料.不同热年代学方法综合揭示了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在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至少存在3次明显的热事件记录.第一次大约启动于200Ma的晚三叠世晚期,并可能一直延续到早中侏罗世之交,是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并奠定造山带区域构造格架的构造热事件.区域动力背景可能和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浊积盆地闭合相关.第二次发生在大约130~150Ma的早白垩世,并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末,主要表现为系列区域性NWW-SEE向的挤压性断裂活动,可对应于白垩纪时期拉萨地块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欧亚大陆的增生拼贴事件.第三次为大约56~45Ma的古新世,表现为一期伸展抬升.热年代学记录与零星保存的地质记录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并对构造过程提供了更确切的时间限定.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 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 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积沿江孜-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 其海水东浅西深, 西部为活动型, 反映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 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 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高, 西南低.古新世—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 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 祁连隆起带加宽, 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渐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掘起, 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 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中-上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高原从渐新世及其以前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 最终在上新世末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以多阶段、不均匀、非等速为特征, 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昆特依盐湖是柴达木盆地盐湖演化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对象。前人对昆特依盐湖钻孔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开展过一些研究,但由于采样间距大,限制了对成盐演化过程的深入理解。而且,目前关于昆特依盐湖磁化率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对昆特依盐湖ZK1402钻孔(35 m深)的14C年代和磁化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钻孔由含盐碎屑层和盐层的互层所组成。钻孔的低频磁化率和高频磁化率的变化极为相似。盐层的低频磁化率值低,含盐碎屑层的低频磁化率值高。低频磁化率清晰地记录到古盐湖经历了四次显著的成盐期。(2)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百分比形式)呈负相关关系。(3)钻孔24.8 m深处的加速器质谱(AMS)14C校正年代为31780 ± 442 cal a BP,33.0 m深处的年代(19259 ± 207 cal a BP)出现倒转,表明钻孔下部的14C年龄可能受到现代碳污染而接近饱和。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沉积分析和ESR、OSL1、4C测年数据,对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成因划分和时间约束,为第四纪以来高原隆升重大事件及其引起的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时代依据;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演替对第四纪的环境变迁过程进行了探讨:早更新世湖积地层中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和中更新世冰碛物覆于早更新世地层之上是研究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转折标志;第四纪盆山耦合关系非常明显,山系隆升与沉积盆地具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甘肃临洮县塔湾乡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磁化率两个环境代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可划分出以下7个气候阶段: (1) 距底18.5m (92.478.8ka), 平均粒径24.42μm, 平均磁化率716.8×10-6SI, 年均温度7.8℃, 年均降水量500mm, 气候温暖较湿; (2) 距底8.514.8m (78.865.3ka), 平均粒径26.83μm, 平均磁化率为442.3×10-6SI, 年均温度5.2℃, 年均降水量370mm, 气候温干; (3) 距底14.820.3m (65.357.3ka), 平均粒径25.94μm, 平均磁化率320.7×10-6SI, 年均温度3.5℃, 年均降水量280mm, 气候温干偏凉; (4) 距底20.324.9m (57.347.7ka), 平均粒径25.23μm, 平均磁化率516.4×10-6SI, 年均温度6.0℃, 年均降水量410mm, 气候温干偏湿; (5) 距底24.929.4m (47.740.9ka), 平均粒径25.46μm, 平均磁化率299.4×10-6SI, 年均温度在3.1℃, 年均降水量270mm, 气候温干偏凉; (6) 距底29.434.2m (40.932.4ka), 平均粒径21.46μm, 平均磁化率405.5×10-6SI, 年均温度4.7℃, 年均降水量350mm, 气候温干偏湿; (7) 距底34.239m (32.4ka以后), 平均粒径188.89μm, 平均磁化率381.1×10-6SI, 年均温度4.4℃, 年均降水量330mm, 气候温干.这些环境变迁阶段与区域环境变迁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其中Ⅰ阶段相当于MIS5温暖期; Ⅱ阶段和Ⅲ阶段相当于MIS4降温期; Ⅳ阶段、Ⅴ阶段和Ⅵ阶段相当于MIS3的气候温暖期; Ⅶ阶段相当于MIS2降温期.但与邻区兰州九洲台和若尔盖RM孔相比, 同时期临夏地区气候明显偏温偏湿.   相似文献   
20.
藏东察拉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体,沿澜沧江结合带呈带状展布,以复式岩基、岩枝和透镜体产出,侵入于早石炭世卡贡岩卡组和吉塘群变质岩系中,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目前该区研究程度较低,报道较少,构造意义不明确。本次在察拉地区获得4个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其中1件样品测试结果为219.8Ma±2.4Ma,代表澜沧江结合带闭合期的年龄,其余3件测试结果相近,分别为239.2Ma±1.7Ma、241.5Ma±2.3Ma和242.5 Ma±1.6Ma,为俯冲消减期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岩体具有从同碰撞一直到碰撞后板内花岗岩的特点,经历了从造山运动的碰撞前期至造山运动最后阶段的构造体制转变过程,总体为"后造山"构造环境,为澜沧江洋板块向东与昌都微陆块碰撞之后地壳伸展、快速隆升背景下地壳深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