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411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波斯湾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发育古生界志留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3套主力烃源岩,均沉积于海侵时期的陆架内盆地相闭塞环境。志留系烃源岩为Qusaiba段热页岩,具有高GR、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整个中东均有发育,但非连续分布,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侏罗系烃源岩为中—上侏罗统沥青质灰岩与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发育3个烃源灶,目前主要处于生油阶段,局部生气。白垩系烃源岩为Kazhdumi组、Balambo组及Sulaiy组泥岩,有机质丰度高,主要发育于扎格罗斯褶皱带及波斯湾西北部,处于生油阶段。烃源岩对盆地的油气成藏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主力烃源灶的发育范围决定了其对应含油气系统内油气藏的平面分布规律,热演化程度决定了油气藏的类型。  相似文献   
222.
海床沉积物受海洋水体的影响形成海底边界层(Bottom Boundary Layers,BBLs)。上部海水与下部沉积物在BBLs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海底沉积物侵蚀、再悬浮与堆积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颗粒可能携带的污染物解析释放,BBLs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日益突显。海底边界层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流体力学中边界层的范围,而是海床界面上下一定范围内,水流与海床相互作用的区域。在波浪作用下BBLs沉积物以海床剪切破坏、海床液化破坏及震荡体破坏三种破坏模式发生侵蚀再悬浮。此外,海流、风暴潮、人类活动以及海底生物的扰动作用等对沉积物再悬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BLs沉积物再悬浮原位观测是研究BBLs沉积物再悬浮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常用的原位测试手段有水体采样、OBS、激光粒度仪、ADCP/ADV以及电法测量。海底悬沙和底沙的交换程度直接影响底层悬沙浓度的变化,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分析成为海洋沉积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系统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围绕海底边界层理论、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因素、沉积物再悬浮的原位观测以及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分析等几个问题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23.
黄河入海沉积物自河口进入海洋后,在重力、水动力、生物改造等一系列外部作用下,经历着堆积、固结、液化、侵蚀再悬浮、海床变形滑动以及后期改造等一系列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团队近十几年来针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外物理模拟试验与水下三角洲现场原位长期观测等研究工作。在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征与机理方面,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快速堆积后沉积物的固结速度很快,1-2天便可达到甚至超过原始海床强度,海床发育有显著的各项非均匀性,并发育有"硬壳层"。粉质土海床易于累积孔隙水压力,发生沉积物"液化"现象,一方面会改变海床表层沉积物的抗侵蚀性;另一方面,在海床内部垂向渗流的驱动下,海床内部部分细粒沉积物会被"泵送"输运到海床表面,进而进入上覆水体成为再悬浮沉积物,即部分再悬浮沉积物来源于海床内部。黄河三角洲坡度极缓,海底滑坡可以在近于水平的坡度条件下发生。波致海床液化引起的地层重构或海床渗流导致的内部土颗粒运移,可能会将相对均匀的海床改造为层化结构,这对河口地区沉积层理的解读具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24.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是东昆仑东段地区新近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探明银金属量超过2 000 t,成为青海省发现的首个大型独立银矿,具有成为超大型矿床的潜力。笔者通过对矿区地质背景、矿体特征和矿石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进行研究,分析了矿床的控矿要素和找矿方向,探讨了矿床的成因,认为其与三叠纪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矿体赋存于以流纹岩、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主的火山建造中,受NW向断裂控制,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之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又称火山热液型)。  相似文献   
225.
环境变化中土壤的响应与反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古土壤及其环境信息、人类文明以来的土壤变化以及未来土壤环境变化的一些趋势3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土壤不仅是个历史自然体,而且是有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地球系统的一个圈层,土壤随地球系统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列举了我国主要埋藏古土壤和残余古土壤后指出,研究古土壤可揭示许多环境信息,发现未来变化的主要趋势;阐述了人类文明以来之土壤变化,包括建立了人为土,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土壤退化。面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来出现的土壤环境问题,从土壤学角度提出了有关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26.
森林火点的识别是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森林火灾的基础。传统的目视解译火点识别法难以实现计算机的自动识别,神经网络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作者探讨了应用神经网络实现气象卫星影像森林火点自动识别的技术方法,并在湖北省地理范围内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记忆火点的特征,具备将森林火点从气象卫星影像中识别出来的能力。与目视解译法相比,神经网络方法的精度接近目视解译法,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森林火点的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227.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气象站冬季逐日气温数据,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以1990—2020年为气候值作为参考,综合采用气候倾向率、IDW、滑动t检验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辽宁省近60 a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单站暖冬及区域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以0.3℃/10 a的速率升高,辽宁中部和东部地区变暖趋势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前的30 a属于偏冷时段,但增温效应强于后30 a,冬季平均气温在198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由冷转暖的突变,1971年出现了相对较弱的冷暖转变;1988年后逐年单站暖冬事件的发生整体比1961—1987年出现单站暖冬事件明显增多。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为16—20次;近60 a来共有16次区域暖冬事件,21世纪后的20 a内共出现9次区域暖冬事件,占总数的60%;区域暖冬事件以准22 a和2—3 a为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228.
紫色土以其形态上特有的紫色而区别于其他任何土壤,以2000多万公顷的面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15个省(区),以其丰富的矿质营养为农林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紫色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这类土壤在国外任何土壤分类中都没有。 在著名土壤学家候光炯院士、张先婉和李仲明教授等老一辈土壤学家的指导下,在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的组织下,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于1991年出版了第一部论述紫色土的专著——《中国紫色土(上篇)》,开始了紫色土研究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毓蓉研究员的领导下,与有关单位团结协作,经过10年努力,出版了《中国紫色土(下篇)》,这是上篇的继续,也是上篇的发展。该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29.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将参与型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理念进行概括分析,但将其应用到渔业中进行渔业参与型管理的学术性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国渔政发展环境为渔业参与型管理奠定了稳固的平台,渔业参与型管理立足于渔民自身利益,能够加强渔民归属感,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30.
国内空间数据挖掘研究进展与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数据具有的海量、非线性、尺度性等特点,分析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具有的复杂性、尺度性、综合性、空间性、可视化、多样性特征,并结合调研国内5年来空间数据挖掘研究进展,探讨分析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体系的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