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4篇 |
免费 | 270篇 |
国内免费 | 2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0篇 |
大气科学 | 172篇 |
地球物理 | 146篇 |
地质学 | 566篇 |
海洋学 | 159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97篇 |
自然地理 | 1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1951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原型盆地恢复有助于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揭示盆山耦合,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测井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运用盆—山结合的思路,由点—线—面进行分析,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研究了原型盆地特征及性质。本溪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淳化—庆阳—吴起地区及北部伊盟地区为暴露剥蚀区,东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西部为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乌达—呼鲁斯台及鄂尔多斯—神木地区发育三角洲相,并向南逐渐推进;鄂西石嘴山、环县及鄂东府谷、延安地区以环带状潮坪—泻湖相为主,受间歇性海侵影响;吴忠、柳林—吉县地区发育低能的泻湖相;中卫—中宁、韩城及以东地区发育不同深度的陆棚及开阔台地。该时期盆地构造环境表现为南北向双向俯冲、贺兰拗拉槽再活化,格局经历了南隆北倾向北隆南倾的转变。受此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开始由东西分异逐渐向南北分异转变,受东西两侧海侵影响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展布,但在盆地北部发育潮控三角洲,表现出近缘特征。晚石炭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特征与其对周缘大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52.
地表探槽断裂岩岩石磁学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不同滑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相似文献
53.
刘智超;张则宇;付崇伟;司奎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1):63-65
介绍了陀螺经纬仪定向与天文方位角传递定向的基本原理,讨论了两种定向方法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实验验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种定向方法结果一致,都可应用于高精度定向,天文方位角定向一般作为陀螺经纬仪仪器常数标定的基准,在定向精度要求3″及以下时,建议广泛采用陀螺经纬仪进行定向测量。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58.
59.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能源的消耗亦大幅度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一位的能源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生产或以贸易进口石油已无法满足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对外直接投资是保证能源供给的可行路径之一。根据商务部对外投资统计公报等数据,从中国能源产业近年对外投资特征入手,着重探讨了石油开采业在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背景与投资模式,具体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中国石油开采业的"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0.
所收集的两个岩石样品,一个取自系岛花岗闪长岩,另一个取自杷木花岗闪长岩,主要是研究黑云母粒度与Rb和Sr含量及黑云母的Rb—Sr放射性年龄的相关变化。为此,从这些岩石样品中分离出黑云母晶体颗粒精制,分选成大小碎片,然后再分析。取自系岛和杷木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样品显示出粒度与Rb含量的相关变化具有相同性。且在粒度为500μm处有明显的间断(图1)。粒度由粗到细,Rb含量先是逐渐衰减、间断后急剧上升到高值,再降为平缓。这一间断解放释为存在有基性岩浆贯入到冷却的花岗闪长岩浆中,结果花岗闪长岩浆被加热。因为在结晶作用期间,岩浆不可能逐渐地消耗Rb,所以,粒度与Rb含量的相关变化取次于黑云母与共生岩浆之间的温度与Rb分配系数的相关变化。取自系岛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样品的粒度组确定了一个单一的其年代为87.3±0.5Ma、原始~(87)Sr/~(86)Sr比值为0.70629±0.00013的等时线。取自杷木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样品的粒度组未确定出单一等时线,但表明了粒度与年代的相关变化(表2)。粒级大于24目时,得到这样的年代如93.4Ma和92.2Ma。这些年龄值可以解释在结晶作用期间所发生事件的集中原因。粒级小于32目时行到较为年轻的年龄值87.6±0.4Ma。这一年龄有可能圈出完整的结晶作用时间。24目~32目之间的粒级,给出人们难以理解的年轻年代值82.6M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