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507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31.
【目的】研究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与仔稚幼鱼生长特征。【方法】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将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进行种间杂交,连续取样观察和系统记录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仔稚幼鱼期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化,同时培育云纹石斑鱼纯种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杂交子代受精卵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出膜期,历时31 h 30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子代的受精率为89.57%,孵化率为75.68%,受精率、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91.13%和87.59%);畸形率为24.55%,高于对照组(17.88%)。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孵化后33d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60d稚鱼变态为幼鱼。与云纹石斑鱼纯种比较,杂交后子代生长快于后者,220日龄杂交子代全长(18.81±1.585)cm,体质量(9 173.42±3.537)g,均高于同期云纹石斑鱼纯种[全长(16.35±1.416)cm,体质量(110.80±2.379)g],杂交后代体色一致性较高,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932.
基于数字摄像技术直接摄取选定目标物及背景的图像,用图像处理的方法通过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获取能见度的相关信息。黑体识别采用类间最大方差阈值分割的方法,对分割后的图像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平滑滤波,得到最后分割的黑体。通过目标物与背景物的平均亮度计算可获得白天的气象能见度。研究使用CCD摄像头采集图像,使用相应DVT软件进行控制连续采集传输图像。  相似文献   
933.
全球横波低速异常体成像发现: Jason超级地幔柱与Tuzo超级地幔柱彷佛植根于地球外核顶部、生长在核幔边界(core mantle boundary, CMB)上的两株榕树,我们将其命名为超级地幔树(super mantle tree),以突出Jason超级地幔柱与Tuzo超级地幔柱连接地核与地壳的纽带特征,强调它们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对全球构造的作用。地幔柱仅是超级地幔树的局部分支。我们定义超级地幔树为4层结构:① 植根于地球外核顶部;② 1600~2890 km为“树干”; ③ 110~1600 km为“树冠”;④ 110 km以上为“树枝”。“树枝”平面分布形态与全球板块轮廓大致相似,意味着板块构造可能起始于地球110 km处。推测地球深度1550~1600 km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地球化学过渡层;Jason超级地幔树与Tuzo超级地幔树之间可能存在地球化学分隔面(简称地幔分隔面),地幔分隔面将地球划分为太平洋半球与大西洋半球;它的地面投影北端大致指向地磁北极,南端基本指向地磁南极。外核顶部脉动作用可能是地幔运动的动因,地核运动控制地幔运动。Tuzo超级地幔树逆时针旋转控制大西洋半球旋转形态,Tuzo超级地幔树的“细树干”伸向南大西洋, Tuzo超级地幔树“粗树干”伸向北大西洋,使得中大西洋脊减薄。Jason超级地幔树顺时针旋转控制太平洋半球旋转形态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地貌构造形态。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三维构造模型说明:向北运动的Tuzo超级地幔树“树枝”与向西运动的Jason超级地幔树“树枝”共同作用,形成青藏高原东构造结。  相似文献   
934.
短信因其传播方式的主动性、用户群体的广覆盖等特点,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气象部门所建短信平台在发布时效、覆盖面、定位发布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预警信息快速、精准发布的要求。本文结合中国移动大数据平台,提出了基于蜂窝通信原理的突发事件预警短信靶向发布技术方案,并以该方案在宁夏地区的实现为例,重点阐述了系统布局、数据对接、目标用户筛选、靶向发布策略等关键技术。该方案可有效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35.
绿色创新具有生态环境友好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双重属性,厘清绿色创新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ernel密度估计、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从“集聚-网络”视角探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格局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水平增速放缓,上中游城市后发追赶,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存在动态集聚特征。(2)绿色创新空间集聚格局呈现由东至西渐进发展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绿色创新水平整体跃迁,形成片状集聚,而其余城市群形成点状跳跃式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3)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且高度不均衡,形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郑州、西安和银川为四边形骨干的“金字塔”形。(4)融入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且稳健地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呈现出倒“U”形关系,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创新,网络中心度、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36.
通过向上延拓与重力场导数换算方法对EGM2008卫星布格重力数据进行计算,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对张家口地区5条主要断裂的分布、构造单元变形特征、断层埋深等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断裂的部分属性与具体参数值。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重力资料可对大范围区域内的断裂进行定性描述或粗略的定量分析,具有资料齐全、成本低等优势,对以后利用重力数据推断断层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7.
西安地裂缝因过量开采地下水、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发育。其中,三类场地属于隐伏地裂缝发育区域。通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钻探等手段,对典型黄土地层三类场地隐伏地裂缝进行调查及识别,确定了地裂缝的位置和走向。结果表明该段地裂缝与西安地区已探明的F3地裂缝高度拟合,建议工程建设中合理选择避让距离。研究可为西安地区典型黄土三类场地地裂缝勘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8.
矿产资源开发及交通设施建设导致大量山体破坏,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引发严重的地质安全隐患及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势在必行。边坡生态修复的重点在于植被的重建,目前尚存在修复理论缺乏、重建条件不明等诸多难题。为了阐明岩质边坡内温度场和湿度场与边坡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在山东省章丘市小东山建立试验场,开展了多期次边坡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试验,研究了岩质边坡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其生态学意义。研究表明:(1)大气温度造成了各季节监测孔内温度变化的差异性,冬季裂隙岩体非饱和带内热量从岩体深层传递到岩体表面,春季、夏季则相反,岩体内变温带的深度范围是0~467 cm,恒温带的深度大于467 cm;(2)冬季边坡内的相对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春季、夏季边坡内的相对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3)冬季岩体内20 cm深度附近会出现水汽饱和带,夏季在20~40 cm深度处开始出现水汽饱和带并往更深处延伸;(4)岩体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植物生长,将植物在春季种于20 cm深度附近更易于存活。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9.
9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