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4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篇 |
大气科学 | 62篇 |
地球物理 | 152篇 |
地质学 | 300篇 |
海洋学 | 58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华北地台中寒武统张夏组上部高频层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华北地台东部寒武系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张夏组划分为两个正层序,其中上部正层序(530-525MaB.P.,三叶虫带Amphoton-Taitzuia带至Damesela带)由4个亚层序和17-23个小层序组成,其中正层序和亚层序具有高分辨率区域地层对比意义。每一级层序均表现为向上变浅和变粗进积型序列,底部常以间断-加深面或洪泛面为界。该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具有高频振荡特点,构成一个三级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由不同级别层序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以分别与天文周期的奥特周期(2—5Ma)、米兰科维奇长周期(0.1—0.4Ma)和米兰科维奇短周期(0.02—0.04Ma)相对比。据层序地层和相序及相模式的研究,识别出6种类型的小层序,陆棚盆地至上缓坡显示出由A—F类型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根据自然条件下金属矿床周围常被矿化层及氧化层包围的事实,研究了矿体包层对激发极化法异常的作用理论,获得一些有意义规律。矿化层的存在,使激电异常增强,有利于物探找矿。文中给出一些理论公式和量板,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4.
近17年城镇用地扩展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定量评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得常熟市1984、1992、1999和2001年四个时期城镇建设用地状况矢量数据。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建立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统计分析并借助水稻土生产力评价模型对17年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占用的水田生产力状况评价研究表明:1984~2001年的17年间,常熟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占用水田面积2438公顷,根据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估算,粮食年产量损失总量约2万t,城镇扩展损失水田以生产力水平中、高等级为主,损失水田平均产量达8160kg/hm^2。水稻土生产力指数模型(SPI)可以对常熟市水田土壤生产力进行合理地评价,可以用来估算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对水田土壤生产力和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量。 相似文献
115.
The gastric shield and underlying stomach epithelium of Chlymas ffarreri were examined at the light and ultrastructural lev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astric shield consisted of two different size lobes joined together by a narrow middle piece,the thicker lobe was shaped like a funnel,but unclosed at the lateral side;the other lobe was irregularly triangular-shaped.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thicker lobe was obviously laminated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in thickness from the peak to the margins of the shield.The underlying epithelium bore numerous about 3μm diameter spherical processes formed by the apical plasmalemma of the epithelial cells becoming blunt pseudopodia.Microvilli and some interspersed cilia were present in the areas among the spherical processes regions where only microvilli existed.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Golgi apparatus,different-sized electron-dense secretory granules and electron-lucent vacuoles as well las abundant mitochondria were present in the underlying epithelial cells.Fused droplets of the secretion from the underlying epithelial cells formed the gastric shield.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通过对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砂岩中的酸解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分布富集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结果表明,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CH_4及C_2~+含量与铀含量呈正比,且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内烃类含量具明显的分带性。酸解烃气体组成特征参数C_1/ΣC、C_1/C_2+、C_2/iC_4、C_2/C_3、iC_4/nC_4、iC_5/nC_5、ln(C_1/C_2)、ln(C_2/C_3)表明,研究区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的烃类气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烃类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主要为原油伴生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研究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排烃史分析认为,该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中烃类气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阿尔善组(K_1ba)湖相腐泥型或偏腐泥型烃源岩,其次为腾一段(K_1bt~1)低熟-成熟阶段的湖相烃源岩。研究区深大断裂、不整合面、主砂体或裂隙是该区深部油气向上逸散的主要通道,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附近应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油气在该区古河道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具有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和保矿作用,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期次、油气聚散史明显受控于晚白垩世末—古新世期的反转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9.
基于Dieterich地震活动性理论,本文推导出计算余震发生率和余震累积次数的一般表达式,其中主震后发震断层内部的剪切应力随时间的演化过程遵从Jeffreys-Lomnitz蠕变模型,且与修正Omori定律直接相关。修正Omori定律中的p值与震后断层的短时应力加卸载过程正相关。采用Rubin和Ampuero 给出的震后断层自维持蠕滑模型本文得出计算余震发生率的近似表达式,并对2008年汶川地震序列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值的大小直接对应了速率-状态摩擦定律中摩擦参量b/a,而修正Omori定律中的c值则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中的临界滑移Dc相关。对于汶川余震序列而言,拟合结果显示b/a约为1.13,Dc约为2—3 cm。Rubin-Ampuero震后自维持蠕滑描述了震后孕震层内部短暂的速率变化特征,是孕震断层演化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0.
我国东南和华北季风区的树木年轮学研究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代及之前,主要工作为树轮宽度和树轮化学。树轮宽度研究引入了交叉定年技术,但对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规律认识不明确;树轮化学方面建立了树轮与树下土壤之间金属元素含量的对数线性关系方程,为采用树轮中金属元素恢复环境污染史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阶段为2000年代,树轮宽度研究在东南地区缓慢发展,在华北地区发现树木生长受到水分胁迫;树轮化学方面开始尝试建立污染历史与污染源之间的关系。这段时间一个显著的进展是树轮碳同位素研究的开展,认识到树轮碳同位素包含大气CO2浓度与气候要素信息。第三阶段为2010年以来,这段时期树轮宽度研究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大量研究发现中低海拔树木生长对冷季温度显著响应、中高海拔对暖季温度显著响应,还有一些样点的树木生长同时受到冷季和暖季温度的影响,东南地区仅有零星点上的树木生长受到水分条件的制约,而华北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到水分的胁迫;同时,引入树轮氧同位素的研究工作,氧同位素主要反映暖季的水分条件,对具体过程也给予了较多关注;树轮化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需要开展大量的测试工作,才能解决测试数据的可重复性、元素的横向迁移等污染史重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