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爬奔金矿位于琅勃拉邦岛弧带中段西侧,矿体赋存于石炭-下二叠统厚层-巨厚层灰岩中,受NW-NNW向断裂构造控制,是少硫化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野外调研及室内研究结果表明:爬奔金矿的围岩蚀变以中-低温蚀变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菱铁矿化、方解石化,随着岩石蚀变强度的增加,Au与Si、Fe同步增加,而Ca减少。蚀变受断裂构造控制,分带明显,不同的矿化蚀变对应不同的矿石类型。多种蚀变叠加部位是成矿有利地段。“红化”蚀变和“褪色”蚀变是区内独特的围岩蚀变现象,找矿指示作用明显,结合构造、地层、化探异常等其他条件,可作为矿区外围及邻区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利用川滇南部GPS站点速度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和有限单元中形函数(拉格朗日差值函数)求导原则,计算了川滇南部主应变速率.在此基础上,引入Kostrov地震矩率计算方法,由主应变速率求得了研究区的地震矩率,进而借助于Ward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地震(MSge;6.5)平均复发间隔.计算结果表明,川滇南部不同震级档地震复发间隔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展布基本吻合;地震复发间隔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地震活动水平和滑动速率较高的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西南段、红河断裂西北段.所得的结果与利用历史地震资料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对于历史地震资料缺乏或不完整地区和活动断层定量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室温下的应变实验表明 ,低孔隙度的结晶岩如花岗岩、片麻岩、闪长岩和变基性岩 ,水饱和时膨胀 ,干燥时收缩 ,这种效应是可重复的 .用水的吸附和解吸 (在相对湿度下 ) ,也可以观察到膨胀和收缩 .膨胀效应是由于表面力 (VanderWaals吸引、双电层排斥及溶剂化排斥 )引起的 .水饱和体应变约为其孔隙度的 1 /1 0 .用庚烷饱和的体应变比用水饱和的小 .用CaCl2 溶液饱和的应变随着盐克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杨氏模量E、切变模量G、品质因数Q的准静态测量表明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 ,E、G、Q减少 ,吸附水的增加改变了孔隙内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大约在岩石孔隙表面吸附达到 3个水分子层时 ,可观察到最强烈的膨胀效应 .  相似文献   
4.
5.
孟令媛  史保平  刘杰 《地震学报》2013,35(3):351-368
2010年9月3日16时35分46秒新西兰南岛Greendale附近发生了MW7.0地震, 震源深度约10.0 km.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又发生了MW6.1地震, 为2010年MW7.0主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 震源深度约5.0 km, 发震断层为Christchurch南约9 km一条近东西走向逆冲的隐伏断层, 该地震造成Christchurch城内多处建筑物严重损毁. 本文分析了2010年新西兰地震事件MW7.0主震与MW6.1余震强地面运动的特征. 新西兰MW6.1余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整体高于MW7.0主震. 将主震和余震的强震观测记录分别与新一代衰减关系(NGA)进行对比, 发现余震强震观测数据整体高于其震级对应的NGA. 分别选取距离主震和余震震中最近且强震观测记录最高的两个台站(GDLC台站和HVSC台站)作为参照台站, 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DCSM)及有限断层随机振动模型(SFFM)进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计算, 分析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并对比二者的优势及局限, 以便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通过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特征, 实现区域化特征快速、 实时分析及局部重点、 细致分析相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1997年6月26日,位于天山山脉最东端的伊吾县发生了该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日总降水量为39.3mm。本文从环流形势、动力分析和云图演变等方面来揭示暴雨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到预报此类暴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降解程度和来源途径,采集了山东烟台9个不同地质单元苹果园根系土壤和剖面土壤样品,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类型根系土壤中DDTs和HCHs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土壤限值(500 ng/g);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及检出率均高于HCHs,DDTs检出率为100%,平均残留量为71.7ng/g,而HCHs的检出率为19.70%,平均残留量为7.9 ng/g;根系土壤中DDTs各异构体平均浓度依次为p,p’-DDT>p,p’-DDE>o,p’-DDT>p,p’-DDD,而HCHs大部分以α-HCH形式存在,部分以β-HCH、γ-HCH存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布特征明显不同:DDTs在棕壤土(臧家庄)中最高(145.5 ng/g),在中粗粒砂土(武宁)中最低(24.1 ng/g);而HCHs在细砂质壤土(蛇窝泊)中最高(27.9ng/g)。各剖面土壤DDTs均在<20 cm层位中残留最高。DDTs和HCHs来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为好氧条件;麻砂棕壤(官道和桃村)、黏细壤土(牟平)、细砂质壤土(蛇窝泊)和棕壤土(臧家庄)近年来仍有新的DDTs输入;大部分根系土壤均未发现HCHs新来源,但麻砂棕壤(桃村)在HCHs禁用后可能仍存在林丹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林地和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差异,于2018年7月25日~8月2日,在湿地公园内,在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林地、旱田和水田中设置采样地,采集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物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煤层气井传统的固井水泥密度较大,在固井过程中产生较大压差,影响半径较大,且滤液成分矿化度较高,持续对储层产生伤害的问题,通过对比渤海钻探所使用的低密度固井水泥浆(统称渤钻浆)和常规固井水泥浆的失水量、滤液性能和稠化时间,并通过分析其滤液成分、电导率、渗透率回复率和计算污染半径,评价了渤钻浆降低煤层气储层伤害的能力。结果表明:渤钻浆失水量比常规固井水泥浆小一半,并且滤液黏度高、矿化度低和电导率低,使渤钻浆污染的煤样渗透率降低为28.97%(常规水泥浆污染的煤样渗透率降低为65.87%),渗透率恢复率为89.81%(常规水泥浆渗透率恢复率为61.18%)。综合来看渤钻浆不仅密度低,形成压差小,保证煤层稳定,还减小污染半径,降低了对煤层气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最低的也占到了43%。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煤层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可明显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因此,淮南煤田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矿区煤层气资源的贡献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