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砂箱模拟实验的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现有罗布泊盆地新构造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刚性基底和塑性基底两种砂箱实验模型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近南北向区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罗布泊盆地两侧的阿尔金山与库鲁克塔格均以逆冲岩片的形式向盆地强烈逆冲,形成一系列向盆地推覆的冲断-褶皱带,且局部发育断层三角带。库鲁克塔格山发育一系列具右旋走滑作用的冲断层,而阿尔金断裂带则形成具左旋走滑的逆冲活动,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塔东地块发生向西逃逸,导致罗布泊盆地内部处于东西向伸展状态,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断层。模拟实验结果较好再现了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特征,有助于探讨塔里木地块东缘构造形成机制。模拟实验也表明罗布泊盆地两侧的盖层变形特征明显受控于基底发育特征,而两种模拟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表明罗布泊盆地具有刚性基底。实验结果为研究该区构造与成钾、油气成藏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根  史军 《干旱气象》2008,26(1):28-34
使用长三角地区1961年以来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土地、人口、能源等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变化趋势和演变特征。指出长三角地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引起了人口和能源消耗剧增等问题,从而加剧了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和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33.
上海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利梅  史军 《干旱气象》2010,28(1):54-58,64
利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雷暴资料,从时间和空间2方面分析了上海雷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0~2008年期间,上海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减少,其中秋季雷暴日数减少最为显著。在近30 a,雷暴日数更多地从9月向8月转移。空间上,全年雷暴日数在上海的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减少较多,春季雷暴日数在西部和南部减少较多,夏季雷暴日数在西北部减少最多,秋季雷暴日数在南部减少最多。在本世纪初,上海徐家汇雷暴初日提早,终日没有明显变化,雷暴的初日、终日之间的日数总体上表现为增加。  相似文献   
34.
为完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的减震和隔震技术,提出将负刚度装置引入某带有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中组成新型减震和隔震系统.基于CSIBridge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负刚度装置采用弹性多段线模拟,摩擦摆支座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模型,输入7条地震波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考查了新型减震和隔震系统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探究了...  相似文献   
35.
基于华东399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利用极端气候指数软件RClimdex和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概率密度函数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东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期间,华东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以0.2℃/10a和0.6℃/10a的趋势显著增加,最高气温极小值以0.3℃/10a的趋势显著增加,结冰、霜冻、冷夜和冷昼日数分别以0.5d/10a、3.7d/10a、2.0%/10a和0.7%/10a显著减少,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夜和暖昼日数分别以2.9d/10a、2.8d/10a、1.8%/10a和0.8%/10a显著增加。期间华东最低和最高气温极值均发生升高突变,霜冻和结冰日数、冷夜和冷昼日数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夜和暖昼日数则在2000年发生增多突变。与1961-1990年期间相比,1991-2015年间华东最低和最高气温极值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均右移,峰值多增大;霜冻、结冰、冷夜和冷昼日数的分布函数左移,峰值升高,形状变窄,而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夜和暖昼日数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3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基于遥感—过程耦合模型(GLOPEM-CEVSA模型)模拟的中国区域NPP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资料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o/La Ni?a)事件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以及气候要素和El Ni?o/La Ni?a气候事件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982-2011年,中国植被NPP总体上以5.66 gCm-2(10a)-1的趋势增长,空间上,植被NPP在中国西部和东北北部、东部地区增加,而在东北中部、华北平原、内蒙中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减少。中国江淮地区植被NPP的降低与日照时数的减少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地区和新疆北部,NPP的增减取决于降水量的增减。东北地区日照时数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则是NPP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全国整体而言,在El Ni?o年植被NPP增加的区域略多于减少的区域,在La Ni?a年NPP增加的区域则与减少的区域基本相等,日照时数是造成El Ni?o年与La Ni?a年植被NPP差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未来需要更加关注辐射、极端气候事件以及人为空气污染对中国不同地区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中国东南部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林丽  杜华强  史军  陈昭  郭巍 《地理科学》2016,36(5):787-793
基于2001~2010年MOD17A3年均NPP数据和气象站点气温、降水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中国东南部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及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植被年均NPP总体上呈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逐渐减少的分布,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存在明显差异,以常绿阔叶林最高,落叶针叶林最低。2001~2010年间,植被NPP整体上略有减少。空间上植被NPP在南部地区明显减少,而在北部地区明显增加。植被NPP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38.
基于上海地区2012—2016年逐日PM2.5、PM10、CO、O3、SO2、NO2的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要素(风速、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低云量)、逆温数据和高空大气环流数据,分析了上海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和气候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选取PM2.5和O3污染天气过程及其邻近的非污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高空大气环流形势的差异。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出现PM2.5、PM10和NO2污染天气在冬季最多,分别为31.4 d、10.0 d和14.8 d,而O3污染天气在夏季最多(18.8 d)。风速和低云量是影响PM2.5污染的重要气象因素,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313和-0.261,O3污染则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密切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和0.363,PM2.5、O3污染的发生也与前一日以及当日出现逆等温天气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PM2.5污染天气过程,上海位于槽后高压前部,850 hPa有较强西北风,而非PM2.5污染天气过程中上海位于高压后部,低层850 hPa为东南风。在O3污染天气和非污染天气过程,中国东部长波射出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分别为正、负距平,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上海晴热少云,易引起O3污染,反之上海上空云系多,不容易出现污染。  相似文献   
39.
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 《地理学报》2008,63(3):237-246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1-2005 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 分析了华东高温日数和高温 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过去45 年间, 华东年均高温日数为15.1 天,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6.3 oC, 高温以12~15 年为显著振荡周期, 在20 世纪80 年代为 弱负距平, 而在其他时期都为正距平。华东高温日数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 高温日平均最 高气温以安徽、浙江和江西较高, 高温过程数是东北部少, 西南部多。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 数是以7 月最多,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是以7 月最高。在21 世纪最初5 年, 站点高温日数 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增加, 4-10 月高温都为正距平, 各级高温过程数总体最多, 各级高温 过程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最高。  相似文献   
40.
潜江凹陷潜江组古盐湖沉积层序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盐湖的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的测试分析 ,讨论了在湖平面变化周期内 ,碳、氧同位素以及粘土矿物中Al2 O3/MgO比值等参数的变化特征 ,而且它们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发育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潜江凹陷岩心实测资料的研究表明 ,层序地层单元中的各个体系域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利用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来判断湖平面的变化 ,划分三级层序以及内部的体系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