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篇 |
大气科学 | 17篇 |
地球物理 | 29篇 |
地质学 | 165篇 |
海洋学 | 40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73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低速层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垂直于莺歌海盆地走向的两条广角反射地震剖面数据的模拟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在3.5-9km深度范围存在低速层,对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及钻孔测井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该低速层的上界面埋深从盆地中心的1.5km往周变为5km,表现出明显的穿时性,包含的地层在盆地中心地带有部分第四系和第三系,往北西和南东只有部分第三系,没有第四系,低速层形成的原因在盆地不同部位有所差异;盆地的西北和东南部主要由沉积物快速堆积及其引起的欠压实造成而盆地中心地带则除沉积物快速堆积外,多期的活动热流体及其底辟作用可能是造成低速层上界面抬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华南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地震目录及临时台网资料,挑选出11 113个区域地震的77 093条P波走时和93 541条S波走时,采用1°×1°的经纬度网格划分,反演获得了深至60km的华南南部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三维P波和S波的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纵波速度结构与横波速度结构从整体来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研究获得的深部速度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但是在50km的深度纵、横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较差,可能是由于该深度的纵横波走时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导致的。本研究显示了研究区域内的速度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壳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低速异常,可能与该区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而在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北部湾及海南岛等地区莫霍面下方出现的低速异常,则与该区的热运动有关。经分析认为,华南南部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不均匀性和华南板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开展进一步研究能为探索和分析华南再造以及中国南海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3.
104.
为进一步打造《国土资源》期刊品牌,2004年6月6日,本刊社长兼总编辑马本理与著名作家陈廷一先生双方约定,国土资源杂志社特聘陈廷一为本刊客座作家,陈廷一先生每年将为本刊提供2~3篇高质量的稿件。签约仪式在沈阳丽尊大饭店举行,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红土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舒龙先生。 相似文献
105.
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南海 592个热流数据 ,为克服热流站位分布不均及局部异常热流的影响 ,结合各单元的地质史及其地壳厚度等资料对研究区热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具拉张背景的区域如北部陆缘、湄公盆地以及北巴拉望盆地具有中等偏高热流 ;海沟区热流相对较低 ,东部海沟区除台西南盆地外均为低热流区 ,而南部边缘东段古海沟区处于热恢复中 ;南部边缘西区因边界断裂的扭张及深部热源的异常补给而具高热流 ;属于剪切断裂带的西部陆缘也具高热流特征 ;中沙—西沙地区热流中等偏高 ,并由NW往SE方向增加 ,而南沙地区热流较低 ,约为 60mW·m- 2 ;海盆的热流基本满足随洋壳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 ,东部次海盆实测热流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而西南次海盆实测热流普遍低于预测值 ;在南海北部下陆坡区识别出一条高热流带 ,该带与前人给出的海盆北缘断裂带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区不同区域地热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据此 ,给出了研究区的热流趋势图。 相似文献
106.
107.
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巨大,随着近些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陆续关停了部分矿山并进行生态修复。使用无人机获取广州市内某矿山的航测数据,经处理后生成正射影像图、数字表面模型及三维模型,这三类成果互补展现精细全面的矿山环境,包含丰富的矿山地理信息和真实地物纹理,最后进行坡度、坡向处理分类,为矿山修复工程设计、工程挖填方估算、复绿物种选择和修复方式等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航测技术可快速有效地获取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性数据,提供生态修复规划的参考依据,也可运用于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相关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8.
本文考察了二价钴离子(Co(II))浓度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脱氮速率、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Co(II)浓度在0~10 mg/L时,COD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为(92.21±1.31)%和(98.40±0.66)%。在进水Co(II)浓度为20 mg/L时,COD和NH~+_4-N去除率分别降至(81.78±0.52)%和(80.30±1.08)%。与进水未添加Co(II)时相比,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脱氮速率、脱氢酶活性和与脱氮相关的微生物酶活性在进水Co(II)浓度小于5 mg/L时略微升高,而在进水Co(II)浓度为10和20 mg/L时则明显降低。活性污泥活性氧产生量和乳酸脱氢酶释放量随进水Co(II)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加,表明Co(II)的存在能造成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膜损伤。随着进水Co(II)浓度从0 mg/L升至20 mg/L,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且活性污泥中硝化菌属(Nitrosomonas、Nitrospira)和反硝化菌属(Luteimonas、Flavobacterium、Comamonas、Thauera和Zoogloea)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SBR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109.
110.
9月30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山西平定被指默许商人以农业开发名义偷采矿产",若大一片耕地被糟踏的满目疮夷,而作为监督管理部门的县国土资源局和县煤炭管理局的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回答惊人的一致:"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