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468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5篇
  1959年   3篇
  1938年   6篇
  1936年   12篇
  193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新的研究结果动摇着地震理论赖克1992年兰德斯大震后不久,一些科学家了解到美国西部许多地方发生的地震次数比正常情况下多很多。在一个星期内他们发表了一篇报告称,兰德斯地震意外地触发了远在北面的沙斯塔山的一些“感应”地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之...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土壤磁性增强的环境磁学机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对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 (Q3 黄土,Q2 红土和Q3 红土 )发育土壤的磁性增强现象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1)铁磁性矿物是土壤磁性的主要载体,它们是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单畴 (SSD)和超顺磁性 (SP)态的次生磁性矿物,没有显示重要的反铁磁性矿物的贡献;(2 )土壤磁化率 (χ)的高低与成土过程产生的稳定单畴和超顺磁性颗粒呈极显著正相关,指示了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度,磁化率可作为反映成土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3)频率磁化率 (χfd) 5 %可作为土壤中的超顺磁性颗粒存在与否的临界值,土壤 χfd值的高低同样反映了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度,可用作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有用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3.
杭州城区土壤的磁性与磁性矿物学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城区四个不同功能区块土壤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测定,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的磁化率平均值为128×10-8m3·kg-1,频率磁化率平均值3.6%(样品数=182),城市土壤呈现明显的磁性增强. 城市土壤的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表明城市土壤磁性增强明显区别于自然成土过程引起的以超顺磁性(SP)颗粒为主的表土磁性增强机理. 统计分析表明,城市土壤磁化率与软剩磁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呈显著直线正相关,说明亚铁磁性矿物是城市土壤剩余磁性的主要载体. 综合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热磁曲线、磁滞回线等岩石磁学测定和SEM/EDX分析,城市土壤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磁性矿物以假单畴-多畴(PSD-MD)颗粒存在,粒度明显大于成土过程形成的磁性颗粒,这些磁性颗粒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汽车尾气等环境污染物. 因此,城市土壤磁测可作为城市土壤污染监测、污染空间分布和污染物来源判断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64.
刘英  孙强  卢振武  曲锋  吴宏圣  李淳 《海洋学报》2010,32(10):6980-6987
为了获取足够的目标信息,充分利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的光谱信息,建立了谐衍射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利用谐衍射元件独特的色散特性,将谐衍射透镜应用于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中,使系统在中波红外3.7—4.8 μm和长波红外8—12 μm的2个红外大气窗口内获取数百个光谱图像.设计结果表明,中波红外波段,在18对线/mm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0.55;长波红外波段,在13对线/mm处光学系统的MTF大于0.5;光学系统的衍射环绕能,在中波红外波段30 μm半径范围内大于85%,在长波红外  相似文献   
65.
铅对日本沼虾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铅 ( Pb2 + )溶液的 72 h半致死浓度处理日本沼虾 ,发现日本沼虾的精子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精子顶体的解体、顶体及核物质的大量丢失以及精核形态的变化上 ,这种类型的精子失去了正常受精的能力 ,直接导致个体的不育 ,使自然种群繁殖率下降。虾蟹类精子结构的变化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66.
据德新社汉堡1979年6月11日电,汉堡科学家们在这个繁忙的汉堡港市附近希思兰德(Heathland)乡村地区,注意着可能要发生的事件,来监听全世界的地震信号。汉堡地震台站设在以前的一个弹药地堡内,可能是此类型台站中最小的一个。除了系主任克卢斯曼(J.Klussmann)博士与几个学生作为技术指导外,在这个地质学者的监听站里大部分工作是利用自动化机器昼夜进行的。台站的资料是由镇上著名的高层大楼作最初评  相似文献   
67.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基于GIS技术的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信息化的专题型应用信息系统,重点在于解决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和灾害区划空间分析模型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地质灾害数据特点的基础上,给出描述地质灾害的数据范畴,从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建设、地质灾害数据信息标准化、地质灾害区划分析评价模型几方面阐述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利用MAPGIS二次开发平台,在VC++5.0MFC方式下进行了该系统的软件开发,对软件系统的信息流程结构、数据结构及基本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8.
随着空间时间频率基准的精度越来越高,需要与之匹配的空间时频传递技术. 基于载波相位的星地双向时差测量方法可以实现更高的时间频率传递精度,但对于复杂的星地环境,由于航天器飞行动态高,时频传递链路的传输频率高,载波多普勒效应大,更容易出现粗差和周跳. 基于此,研究一种适合高动态环境下的星地双向时差测量系统载波相位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三频组合模式的双向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 该方法联合双频码相 (MW)组合法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对于上下行三条微波链路均可探测出周跳的存在并实现毫米级周跳修复精度. 进一步对基于载波相位测量的星地双向时差测量系统的星地时间同步性能进行分析,在经过周跳探测与修复,以及链路时延数据处理,其星地时间同步精度优于0.3×10–12 s.   相似文献   
6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已于2020年7月正式建成并开通, 北斗三号(BDS-3)在旧信号B1I和B3I的基础上, 增加了B1C、B2a新信号. 为了全面评估BDS-3的新信号B1C、B2a的定位性能, 试验了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BDS-3、BDS-2/BDS-3新旧信号的定位性能和BDS系统不同频点与GPS组合定位性能, 对BDS (B1I+B3I、B1C/B2a)+GPS (L1+L2)组合静态PPP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定位性能进行分析, 并与单卫星系统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BDS-3 (B1C/B2a)在East (E)、\lk North (N)、Up (U)方向的定位精度优于1.25cm、0.89cm、1.67cm, BDS-3新旧频点在E、N方向上定位精度与GPS L1/L2在同一水平上, U方向上新频点定位精度高于GPS L1/L2和BDS-3旧频点, 较旧频点定位精度提升了34.2%, 新频点收敛时间25.9min比旧频点提升了12.7%; 相较于BDS、GPS单系统, 组合系统BDS/GPS定位精度和收敛时间有了明显的提高, BDS-3 (B1C/B2a)+GPS在E、N方向上与BDS-3 (B1I/B3I)+GPS定位精度相当, 在U方向上定位精度前者较后者有了明显的提升, 提升了17.2%, 组合系统新频点收敛时间20.1min比旧频点提升了17.6%.  相似文献   
70.
牛宁  任素玲  覃丹宇 《气象》2024,50(6):661-674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5日08:00从贝加尔湖南部向东、向南加强发展,8日20:00 减弱;对比FY-4A/GIIRS与ERA5 850 hPa 24 h变温数据发现:两种数据反映的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东移南下特征和正负变温区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4A/GIIRS 850 hPa 24 h负变温中心和0℃等变温线的位置与ERA5数据接近,FY-4A/GIIRS 850 hPa 24 h变温中心值强度略大于ERA5。水汽图像暗区变暗附近的高层位涡的增加激发高层气旋性环流后侧下沉运动增强,干空气下沉造成了地面高压增强;500 hPa冷涡中心附近绝对涡度增加是引起冷空气增强的原因之一;冷空气急剧增强时段,中低层位涡的加大引起地面冷空气堆积,寒潮增强。FY-4A/GIIRS温度产品反映的冷空气移动特征与位涡理论对冷空气增强原因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应用FY-4A/GIIRS温度产品能够有效监测分析寒潮冷空气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