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GIS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采用计算机软件、方法,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管理、操作、储存、分析、模型化和显示输出,以解决大地空间的诸类问题。MAPGIS作为GIS系统种类之一,其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正以。其强大的优势应用于测绘、地质、矿产、地理、水利、石油、煤碳、铁道、交通、城建规划及土地管理专业。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6日江苏省北部的连续两次飑线过程进行综合观测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过程在相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不同环境场中产生,大别山背风坡的背风波扰动是这两次飑线的共同触发机制。(2)两次过程的雷达回波图上均有后部入流急流和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第一次过程的后部入流急流强度更强、高度更高,中层径向辐合的强度更强、厚度更厚,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差异是两次飑线组织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3)在CAPE值相近条件下,第一次过程的整层水汽更丰富、垂直风切变更强、垂直切变伸展高度更高,导致第一次飑线对流系统发展强度更强。(4)两次飑线大风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不同,第一次飑线的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高层(5~8 km)干暖空气下沉并入侵风暴体,促使其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并形成冷池,同时引导高层动量下传产生强烈的出流气流,最终导致地面大风的形成;而第二次飑线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低层(3~5 km)干冷空气入侵对流系统,形成冷池和地面大风。(5)第一次过程环境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形成的飑线组织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形成更强的冷池和下沉气流,致使第一次飑线地面大风较第二次飑线更强。  相似文献   
104.
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普里兹湾获取的3个短柱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探讨了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分布模式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各站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各异,但均具有与上陆壳、中山站变质岩相似的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整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说明其物源一致,具有明显的大陆地壳来源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生源指标等分析其分布及富集规律,发现物源是控制研究区稀土元素组成的主要因素,同时生物作用会对稀土元素的含量产生稀释,但"粒度效应"在此并不明显。普里兹湾沉积物短柱稀土元素参数垂向变化,反映了百年尺度内物源输入、沉积环境的变化。各站δCe值普遍具有向下减小的趋势,反映了随深度增加沉积环境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5.
西藏改则东地区第四纪泥火山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样式和类型复杂,新构造运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南羌塘地区河流、湖泊及其构造阶地、泥火山广泛发育,对研究羌塘地区的新构造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改则东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改则东益杰错地区首次发现了泥火山,对益杰错地区泥火山的规模、构成以及发育部位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泥火山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益杰错泥火山是由于地下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随高压的气体和水喷出地表所形成,并指出益杰错泥火山的发育指示了新生代以来康托-日俄东断裂依旧活动。  相似文献   
106.
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调查,获得了研究区岩溶裂隙与溶洞的发育特征;根据此特征,提出了变流量连通试验方法,并与示踪连通试验方法结合,进行了岩溶缝洞系统连通试验,分别测试了观测点流量与水样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岩溶裂隙与溶洞较发育;变流量连通试验方法和示踪连通试验方法相结合,可以确定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与流体流动途径,为合理开发岩溶区地下水资源与确保水利水电等工程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正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降水化学是大气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大气降水是净化大气环境的有效手段,但在净化大气环境的同时其本身化学特征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因此降水化学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环境的变化。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理环境复杂,各地影响降水的前体物排放源也不同,导致降水化学特征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8.
自升式平台拖航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计算了各类自升式平台在不同拖航操作状态下的稳性,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研究了这些操作的利弊。本文可供自升式平台设计、操作和检验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和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就国内外现有研究来看,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教育领域,较少有重点针对某一门学科教师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中学地理教师职业认同和影响因素模型,为提高我国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地理教师教育成效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0.
巴江岩溶流域水文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地区因其多相且不规则的复杂流态使得其水循环模拟及预测较为困难。以石林巴江流域为研究区,将流域内水文气象站点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利用MIKE-SHE模型来模拟巴江流域水文过程,该模型对于蒸散发及不饱和带的模拟较为详细。并使用黄家庄水文站2000~2005年的实测日径流量进行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验证期总水量基本保持平衡,nash-sutcliffe系数为0.84,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短时间内的水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降雨量为关键变量,且其空间分布的差异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