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over Arctic floating ice is presented by using about 50 atmospheric profiles and relevant data sounded at an ice station over Arctic Ocean from 22 August to 3 September,2003.It shows that the height of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in da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tability boundary layer in night.The boundary layer can be described as vertical structures of stability,instability and multip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ative warm and wet down draft air from up level and cool air of surface layer is significant,which causes stronger wind shear,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version with typical wind shear of 10 m/s/100 m,intensity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 of 8 ℃/100 m.While the larger pack ice is broken by such process,new ice free area 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arctic ocean.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ir/ice/water are enhanced.The fact helps to under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its effect in Arctic floating ice region.  相似文献   
112.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的能量分别占52%和31%,向海冰深层传导的热量很少;近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拖曳系数Cdn为1.16×10-3,略小于75°N北冰洋浮冰上近中性层结的Cdn。与1999年75°N附近冰站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当海冰密度及冰站所在浮冰的尺度不同时,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差异显著,在研究北冰洋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对气候过程影响时,应考虑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3.
南极海冰的变化和全球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南极各区海冰的不同变化, 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有着不同的影响。文中基于对南极海冰变化的客观分区, 定义了南极海冰北界涛动指数 (ASEOI), 并结合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500 hPa和100 hPa高度场资料以及我国160站降水、温度资料,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 对ASEOI与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SEOI对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具有指示意义。若前一年10月ASEOI偏低, 则当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 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温度场上, 我国北方气温偏高, 南方气温偏低, 而高温往往伴随着少雨, 这无疑会加剧华北本就严重的旱情。  相似文献   
114.
黔西县气候特点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巧玲  黄平 《贵州气象》2005,29(5):26-27
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及气温、降水、日照等主要气象要素方面,分析介绍了黔西县的气候特点,为发展黔西县农、林、牧、渔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中承担第2分项——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该项目在2000年的主要进展如下:1)卫星资料反演技术探讨了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可见光通道的资料反演北京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可能性;利用太阳光度计资料和卫星资料相结合反演北京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可能方祛。研究城市高反射率对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使用6S软件),研究了在不同下垫面反射率值条件下反演…  相似文献   
116.
一、引言虽然人们对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能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岩石动态断裂情况下的能量利用规律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类似的研究也甚少。而且采用的岩石试件形式多为圆柱形,没有采用过岩石断裂试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动态断裂过程非常复杂以及实验方法、手段落后。目前,岩石破坏工程中广泛存在能量利用率严重偏低的问题。有资料表明,凿岩过程中,真正用于破岩的有效能量只有其消耗能量的10%;在粉碎工程中,球磨机的能量利用率为5%左右。因此,对岩石材料动态断裂过程中的能量分配及消耗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寻求降低破碎能耗的办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7.
一、引言分形几何学的创立为人们认识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不规则的几何形貌及复杂的物理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在短短的20年内,分形几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普遍的应用。分形几何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形维数(D_f)。目前,对材料断裂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断面分维数的测量。分维数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小岛法(Slit—island analysis,简称为SIA法)、侧面轮廓线法(Fracture profile method,简称为FPM法)、谱分析法、二次电子线法、相关函数法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间接地通过剖面(降低一维)来测量断面分维数,其中最常用的是小岛法和侧面轮廓线法。  相似文献   
118.
北冰洋浮冰区的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观测的气象资料 ,初步分析研究了 1 999年 8月 1 9~ 2 4日北冰洋浮冰 ( 75°N,1 60°W)上的温、压、湿、风、云量、辐射、海表温度、冰面及冰中温度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并结合 50 0 h Pa高度场分析了该期间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 :在考察期间海面与冰面温度日变化差异明显。除晴天夜间出现逆温外 ,气温随高度增大而减小 ,冰面为热源 ,不断有向上的热量输送。海温则稳定少变。冰中热交换主要发生在冰下 0~ 40 cm深度。由于有海上湿平流等影响 ,存在“逆湿”现象。晴天反射率具有明显日变化 ,早晚大 ,中午小。海冰表面平均反射率约为 0 .76。辐射与云量特别是低云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9.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林年丰  汤洁  卞建民 《地理科学》2003,23(5):597-603
阐述了中国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提出了农业生产内部环境和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概念,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从数字地球的角度讨论了应用数字化方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模拟系统与GIS耦合,进行数字信息技术集成,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信息化、数字化、模型化及可视化。借助于用户界面可对有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索、咨询。通过变量调控、优化决策,可以达到调整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0.
利用东南极高原熊猫-1自动气象站2011年2月—2012年1月观测的辐射资料和相关资料,对辐射分量和辐射平衡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是东南极高原获得太阳能的主要时段,总辐射通量夏季平均为365.0 W/m2,总量达到2752.1 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8%。各个季节均能出现总辐射瞬时值大于大气顶水平总辐射,春季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小,总辐射平均日变化呈单峰型。大气长波辐射除夏季外,日变化不明显。冰雪面长波辐射除冬季外,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净辐射12月和1月为很小的正值,其他月份为负值。年平均净辐射为 -8.7 W/m2,表明地表相对于大气为冷源。该站的辐射平衡特征与其他南极内陆高原站相似,雪面具有强烈的辐射冷却效应,导致净辐射绝对值都小于下降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