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利用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南苑观象台两年多午后臭氧探空资料,初步分析了北京城区大气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大气边界层臭氧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1)季节平均而言,地表至对流层中部(8 km)的臭氧浓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相差50~130 μg·m-3,最大差异在边界层.总体而言,对流层臭氧浓度随高度有比较缓慢的增加,但是边界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结构随季节有比较大的差异:夏季混合层中部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极大值,这与夏季比较强的光化学生成臭氧有关;而在冬季地面臭氧浓度很低,平均值小于40 μg·m-3,说明冬季地面是臭氧很强的汇.(2)臭氧浓度季节内变率的季节差异也十分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季节内变率在从边界层向自由对流层过渡区域最小(夏季为24 μg·m-3,冬季仅为10 μg·m-3),在边界层内变率较大,夏季可达64 μg·m-3(冬季为30 μg·m-3),这也说明边界层化学过程明显影响臭氧浓度的变化.(3)我们从所有白天样本中严格筛选了部分混合层样本,并把臭氧浓度在由混合层向自由大气过渡时的垂直分布分成了三类,即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大(Ⅰ型)、减小(Ⅱ型)以及基本稳定不变(Ⅲ型);臭氧垂直结构类型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主要是Ⅱ型,而冬季则以Ⅰ型为主.(4)此外,我们还针对一些典型天气过程(强风、静稳雾天和PM2.5污染)边界层内臭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风切变产生的机械对流引起的充分混合,有利于高层臭氧向低层输送,使得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梯度明显减小,同时混合层高度较高,达3 km以上;在高湿度静稳天气控制下,大气混合层较稳定,对北京上空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十分不利:颗粒物浓度升高,削弱到达近地层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臭氧的生成效率,混合层内臭氧浓度与混合层厚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2.
针对传统或流行的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探索出一种适用于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成体系的案件预测方法。分别采用博克斯-詹金斯法、Auto-ARIMA以及LSTM模型,对近几年北京市6个城区各站点网格化管理问题案件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方法间准确度和实用性,以MAPE为精度评价指标,分析各个模型应用在城市网格化问题预测方面优势与劣势。研究发现,Auto-ARIMA适合进行对网格化管理问题数量趋势预测,博克斯-詹金斯法在解决滞后性问题中预测准确率很高,但由于预测流程烦琐,因此实用性较差,LSTM预测效果相对准确且平稳,可以在样本输入量、参数以及自身架构上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3.
正大地回春,鲜花初绽。2018年4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49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他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布局的重要条件和场所。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面对坚硬岩石的情况越来越多,传统机械开挖方式的效率和经济性难以保障,而微波辅助破岩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岩石是由不同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对微波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与矿物的族类、晶型和铁元素含量有关。当岩石处于微波场中时,不同敏感性矿物间的差异性膨胀能够在矿物边界和内部产生热应力,从而有效弱化岩石。影响岩石弱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微波条件和岩石条件两大类。一般而言,岩石强度随着微波功率与照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同能量条件下,高功率短时间的微波照射能够产生更好的弱化效果。岩石所含矿物的微波敏感性越高,敏感矿物的颗粒尺寸越大,及含量适当时,微波照射岩石的弱化效果越好;含水状态的岩石受到微波照射后,能够比干燥状态产生更大的损伤。微波的热效应有时还会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较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进而对其升温特性及弱化效果产生影响。面照射试验表明微波能使大尺寸岩样在照射区域产生放射状裂纹,从而有效降低岩石强度,提高破岩效率。  相似文献   
13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三调")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比,需要将符合上图精度的线状图层地物全部进行图斑化表示,以图斑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实际作业过程中,为便于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图斑化的单线要素需要在对应的线状地物图层的特定字段中标记"3",表示该线物要素已进行图斑化处理。上述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工作量大、易误操作。针对所述问题,在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了程序化解决方案,能够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和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36.
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包括生物效应、生态系统功能效应和环境效应三方面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各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赋值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模型,为客观评价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该方法实例评价大连市庄河海域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该海域围填海造成生态环境效应影响严重,应该严格控制该海域围填海工程。  相似文献   
137.
北冰洋80°~85°N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冰洋考察所获取的GPS探空资料对北冰洋(79°~85.5°N,144°~170°W)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冰洋浮冰区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47℃/km;对流层顶高度为8.0~10.7 km,平均为9.3 km,对流层顶温度为-59.4~-43.5℃...  相似文献   
138.
本文描述了从山东羊口、堤口盐场分离的数种杜氏藻的形态与分类。根据Butcher(1959)的分类标准其中MACC/AI及MACC/A5被定为多型杜氏藻(D.polymorpha),MACC/A2为Dunaliella sp.MACC/A140为盐生杜氏藻(D.salina)。这些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并对分类学上的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39.
In the paper, by use of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data of 12 sta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Antarctic Peninsula, the temperature series during 1903 - 2000 is founded and the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re are three jumps during 1919 - 1923, 1947 - 1953 and 1976 - 1982 in recent hundred years and the stable climate step between two jump points lasted about 30 years. 2)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by 0. 730℃ in an echelon during 1903 -2000, the warming extent is dissimilarity in each season, the maximum of warming is in the winter and the minimum of warming is in summer. 3) The ice decline trend is presented in the index of Ice concentration in the vicinity sea of Antarctic Peninsula, which shows a -0. 2053/10a drop, and the decrease trend of the ice concentration index in summer half year (Dee-May) is found much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winter half year (Jun-Nov). 4) There is better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Ice concentration index in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its vicinity sea, whic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is exceed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5% in summer, autumn and annual.  相似文献   
140.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over Arctic floating ice is presented by using about 50 atmospheric profiles and relevant data sounded at an ice station over Arctic Ocean from 22 August to 3 September,2003.It shows that the height of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in da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tability boundary layer in night.The boundary layer can be described as vertical structures of stability,instability and multip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ative warm and wet down draft air from up level and cool air of surface layer is significant,which causes stronger wind shear,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version with typical wind shear of 10 m/s/100 m,intensity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 of 8 ℃/100 m.While the larger pack ice is broken by such process,new ice free area 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arctic ocean.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ir/ice/water are enhanced.The fact helps to under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its effect in Arctic floating ic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