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进程影响非常快速。目前的全球变暖进程已逆转了地球自5000年前开始的自然变冷历程,地球气候系统的负载可能已超出极限,不久全球气候就可能转变到与5200年前类似。  相似文献   
82.
汶川Ms 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83.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145,自引:33,他引:145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似文献   
84.
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地震破裂分段性与走滑运动分解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托索湖段、玛沁段和玛曲段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阿尼玛卿山双挤压弯曲和西贡周断裂交汇区为这3条段落的破裂分段标志,也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通过构造地貌方法获得这3条段落自西向东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11.2±1),(9.3±2)和(4.9±1.3)mm/a;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1.2±0.2),(0.7±0.1)和0.3mm/a.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从西至东呈梯度下降,递减的滑动速率主要转换到了与东昆仑断裂相交的阿万仓断裂上.通过构造转换矢量分解获得阿万仓断裂带西支和东支构成一个滑动分解模式,断裂西南盘相对北东盘的滑动速率为4.6mm/a,滑动方向为112.1°.3条段落的活动均产生独立地表破裂,西侧托索湖段1937年发生了M7.5级地震,往东玛沁段发生了514~534calaBP和距今(1070±180)a(格萨尔王时期)的地表破裂,玛曲段地表破裂发生在1055~1524aBP,显示出段落之间与应力触发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利用断裂单次地震位移和古地震复发周期获得断裂的长期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与构造地貌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几乎一致,也显示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断裂滑动速率的递减与几何结构走向的弯曲以及横向断裂的相交一一对应,因此东昆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与横向断裂相交和构造转换所致.  相似文献   
85.
本文依据现场调查的粒度,重矿物和粘土矿物进行分析并结合河,海悬沙分析资料,阐述了锦州湾沉积物类型和特征;重矿物和粘土矿物的分布以及组合特征,并着重分析和讨论了锦州湾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6.
南海北部造礁珊瑚碳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南岛东岸和南岸两个礁区采集了3个活体滨珊瑚,沿珊瑚生长轴线切样进行月分辨率的氧碳同位素分析,目的是研究珊瑚碳同位素组成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3个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与季风气候的联系.结果表明,珊瑚的δ18O值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在全年都基本上受表层海温的控制,基于这一相关变化可以建立同位素序列的时间标尺.在同位素的时间序列上,珊瑚δ13C值季节性变化与日照基本同步.由于日照变化主要受大气顶部太阳理论日照和云量变化的控制,而理论日照在某一地点随时间的变化是规律的,所以,云量变化是珊瑚碳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过去30年珊瑚δ13C值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是1986~1987年δ13C值的突然减小事件,这一事件与日照的变化在时间和统计特征上都有一致性,但与云量变化关系不大,可能与其他因素引起的日照变化有关.现代滨珊瑚碳同位素组成普遍存在着变小的趋势,这种年代际变化与大气CO2同位素变化一致,两者在机理上成因关系也说明,近代珊瑚碳同位素组成变小的趋势与大气CO2的变化有关.不同海区的珊瑚同位素记录对比显示,海水及其中的有机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决定着珊瑚δ13C值季节变化性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淡水注入量的影响;同时,日照起主要作用的光合作用也对珊瑚δ13C值的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异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7.
88.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s7.4地震,截至5月27日,已记录余震2700多次.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7 km,震中坐标为34.59°N,98.34°E,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70 km左右,结合震中位置、余震分布、卫星影像解译及活动断裂分布,初步判断发震断裂为东昆仑断裂...  相似文献   
89.
黄土高原现代天然降尘的组成、通量和磁化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黄土高原现代天然降尘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矿物粉尘是天然粉尘的主要组成成分,有机质和污染物以夏季粉尘中含量最高,粉尘的磁化率在80-150单位之间,明显高于冰期黄土,指示着间冰期时原始粉尘的磁化率就已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粉尘沉积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在高原北部较大,中部和南部变化较小,年累积通量也是北部明显高于基本相当的其它地区,分析粉尘沉积的气候过程认为,黄土坑原的天然防尘主要表现为常态存在的非尘暴降尘,大部分为近距离低空再搬运粉尘,其沉积通量与地表的干燥度密切相关,部分来自内陆远源沙漠,通过高空西风气流转输,冬季风粉尘在大部分黄土高原略高于其它季节粉尘,而在西北部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0.
广东陂头面铜多金属矿位于云开地区的阳春盆地内,是一个与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受NE和NNE向构造断裂控制。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对陂头面矿床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163. 5±0. 55Ma,4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62. 9~163. 9Ma,加权平均值为163. 3±1. 1Ma,结果表明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基本同时发生于中侏罗世晚期,这也是阳春盆地首次报道的形成于该时期的多金属矿床。该矿床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变化于30. 5×10~(-6)~41. 7×10~(-6),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本文对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微量元素的详细研究,结果获得锆石CeⅣ/Ⅲ比值范围为198~987,表明其具有高的氧逸度和很好的成矿潜力;锆石Ti饱和温度为597~782℃,暗示可能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构造环境。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的确定为下一步在阳春盆地及区域上开展150~170Ma左右的斑岩-矽卡岩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钦杭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