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51篇 |
地质学 | 258篇 |
海洋学 | 37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5篇 |
1974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桂北地区丹洲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丹洲群顶部拱洞组粉砂岩的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Th/U(0.2~2.4)值显示,它们均为岩浆成因的锆石。锆石~(206)Pb/~(238)Pb年龄分布在730~769Ma和771~850Ma之间,这些锆石的Hf同位素成分范围较大,ε_(Hf)(t)值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8.4~11.4和1020~2812Ma。此外,样品中还有一些年龄较老的锆石颗粒,~(207)Pb/~(206)Pb年龄为1910~3140Ma,ε_(Hf)(t)值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3.6~3.4和2740~3635Ma。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桂北丹洲群拱洞组沉积年龄小于等于706±10Ma,物源主要由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岩组成,也有少量太古宙岩浆岩的加入。推测中国华南地区存在对应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相关的格林威尔运动的响应。根据已测锆石的ε_(Hf)(t)值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推断,研究区地壳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1)3.64~3.25Ga,初生地壳出现在3.64Ga;(2)2.98~2.37Ga;(3)2.19~1.28Ga,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63.
64.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实际资料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运用沉积建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华北早古生代的沉积建造类型和沉积特征进行了阐述。根据岩石的共生组合关系划分出八种沉积建造类型,二大类沉积建造系列;在台地的内部和边缘可以识别出二种不同类型的地层格架和几何形态;华北早古生代的演化历史可划分出4个发展阶段,它不仅概括了研究区的沉积历史和构造历史,而且在理论上指导了有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5.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岩石薄片等分析测试成果,对四川盆地西部—中部地区上三叠统内部层段进行了厘定,并对物源体系及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研究。早卡尼期川西坳陷最早接受沉积,马鞍塘组自西向东、向北上超于雷口坡组古喀斯特面之上,晚卡尼期发生强烈海退导致沉积范围缩小,该期以发育障壁海岸—陆棚沉积体系为主。早诺利期伴随再次海侵,小塘子组再次向川中隆起上超,晚诺利期构造活动导致龙门山中、北段大幅隆升和剥蚀,沉积环境从障壁海岸—陆棚沉积体系向河流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变。早瑞替期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地层继续向隆起带上超,在中瑞替期川中隆起带开始接受沉积。安县运动导致龙门山大幅抬升和须家河组早期沉积的大量剥蚀,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三角洲为特征。印支晚期差异构造抬升导致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的削截,自南东—北西须家河组顶部的削蚀量逐渐增大。川西—川中地区上三叠统主要受西部及东南部物源体系控制,早期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雷口坡组古喀斯特地貌控制,而晚期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印支晚期构造活动控制,龙门山的持续抬升导致湖盆中心及物源交汇区不断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66.
基于大连长兴岛的一套完整的晚更新世黄土剖面(贺家圈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所采集的21个沉积样品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认为:从贺家圈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3个代表不同沉积动力以及改造作用的沉积端元组分。并结合地球化学元素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端元1可能代表了剖面原始的粒度沉积组分,主峰为近源沉积,次峰为远源沉积;端元2可能代表了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受到的淋溶作用和残积作用;端元3可能代表的是沉积物沉积之后受到的化学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东北地区5 000 aB.P.~4 700 aB.P.左右的降温事件及对考古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今5000年左右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一次幅度较大的短期降温气候事件,通过对金川剖面泥炭地层14C测年,孢粉分析,认为东北地区此次降温事件结束的14C年龄在4700aB.P.左右,降温事件出现之前气候温暖湿润,降温事件过后温度持续下降,金川剖面的记录与东北地区其它类型沉积物所记录的降温事件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降温事件对燕辽地区古文化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以大连市金州七顶山、石河华农村和滨海假日花园红色风化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磁化率特征曲线。按照20 cm为间距在金州七顶山取样20个、50 cm为间距在石河华农村取样8个、20 cm为间距在滨海假日花园取样2个,进行质量磁化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剖面的磁化率变化曲线均存在先增加而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难以得到相对统一的变化趋势,频率磁化率百分数变化曲线表现为相对一致的增加趋势,能够更清晰的反应红色风化壳成壤强度。辽南地区红色风化壳与山东庙岛群岛风化壳同发育于新近纪。红色风化壳是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上覆黄土说明经历了热带或亚热带湿热气候随后变为干寒气候。 相似文献
69.
以2001年、2006年、2011年长三角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额数为样本,构建金融空间联系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金融空间联系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K-means金融中心等级识别模型,识别长三角城市金融中心等级。研究表明:① 2001-2011年长三角城市金融“质量”空间趋势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高于南、北部的倒U形分布。② 金融空间联系最大引力线联结格局较为稳定。③ 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格局变化显著,主要从简单的“折线型”空间结构逐渐发展成简单的、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结构。④ 长三角金融城市中心等级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以上海市金融中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0.
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年典型灾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温暖气候背景下的1784~1787年发生在我国东部的持续大范围严重干旱事件.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绘制历年旱灾和饥荒地域实况图,并将各地河湖干涸的记载列表显示.推算在旱情最严重的1785年,苏州夏季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近于-60%,低于最近50年的极值.有关成因的讨论指出:该个例发生于太阳黑子活动周的低值阶段,大气环流呈现纬向环流强的特点,干旱盛期处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前一年.此外,还指出该个例伴生严重蝗灾和疫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