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1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篇 |
大气科学 | 110篇 |
地球物理 | 51篇 |
地质学 | 283篇 |
海洋学 | 65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70篇 |
1978年 | 34篇 |
1977年 | 62篇 |
1976年 | 52篇 |
1975年 | 33篇 |
1974年 | 16篇 |
1973年 | 8篇 |
1966年 | 8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8篇 |
1959年 | 18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北京市农科院气象室一组 《气象》1976,2(9):20-21
文化大革命以来,北京郊区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运动,1972年秋进行小麦移栽试验,有两块地共2.46亩亩产超过千斤,第二年又有十块地共66.9亩亩产超过千斤,1975年全郊区移栽麦发展到8万 相似文献
93.
上海奉贤县教师红专学校地理组 《气象》1978,4(4):39-39
梅雨对夏收夏种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早梅往往给夏收夏种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运用上海市1949—1958年资料及奉贤县1959—1977年资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5月下旬—6月上旬入梅的叫早梅,6月中旬入梅的叫中梅,6月下旬及以后入梅的叫晚梅,无明显梅雨的叫空梅。上述早、中、晚梅大致同本地群众讲的小满黄梅,黄梅和莳梅相吻合。 相似文献
94.
我们梅县丙村公社人和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实行科学种田。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大队气象组,与公社气象哨一起,开展大寒露地育秧的农业气象试验。经过1970年以来5年的试验,证明大寒前后不仅可以培育壮秧,防止烂秧,而且“大寒秧”一般都能高产。到1974年,我们大队“大寒秧”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早稻面积的40%,使全大队早稻平均亩产达到801斤,实现了一季跨《纲要》。 为什么要育大寒秧? 多年来,在早稻育秧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一个是季节矛盾,一个是天气矛盾。过去,人和大队早稻习惯晚播,多数在惊蛰前后播种,这时气温已稳定通过12℃,很少出现烂秧。但是,由于播种较晚,成熟较迟,常常使晚稻抽穗期遇到寒露风危害, 相似文献
95.
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气象组 《气象》1982,8(7):19-20
一、概述 气象导航是根据船舶航行过程中的水文气象状况和船舶本身的性能及风、浪、涌、流等规律,引导船舶尽可能避开恶劣天气,来确定船舶最佳航线,使船舶运输的各项经济指标达最佳效果。气象导航又分为岸上导航和船舶自我导航两种。岸上导航通过先进的大容量计算机和全球通讯网络,对气象、海洋、船舶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把最佳航线提供给船舶。自我导航是船长根据水文气象传真图和现场观测资料综合判断分析,来确定最佳航线。气象导航方法以船岸结合的效果最显著,目前已在世界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6.
华北农大“干热风科研协作组” 《气象科技》1977,(3):17-20
干热风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976年10月在河南新乡市召开了本年度小麦干热风科研协作经验交流会,北方十省(市)有关单位的代表在会上交流并讨论小麦干热风危害指标,发生规律和防御措施等问题,现将上述诸方面工作的进展状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7.
夏季青藏高原流场三维结构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室模拟组 《大气科学》1977,1(4):247-255
本文用流体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成因,主要结果为: 无转动因素时,高原加热作用能引起流体在低层径向地朝高原辐合,在高原上层放射状向周围辐散.高层辐散流体的一部分在高原内部开始下沉,形成高原上空的对流环,在有转动的实验中也观察到.辐散流体中还出现波动. 高原内部经常出现两个对流上升中心,中心附近的温度有较大脉动,两个对流上升区之间有时为下沉运动,构成高原内部独特的对流环. 通过高原中部的南北垂直剖面上,可观察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对流环,流体在高原中部上升,在南北高原范围内下沉.在高原外部为高原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 实验表明,包括基本东西风和高原以外热源的环境背景条件,对高原流场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为解决夏季青藏高原环流的三维结构提供了依据,文中列举了一些说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98.
爆炸影响降水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室原理组 《大气科学》1976,(1):62-67
本文对“炮响雨落”的现象进行了实验验证。初步结果表明:在一定云雨条件下,炮击后可能促使未降水积状云产生降水,也可能促使已降水云的降水参量增大,这些变化发生迅速,但维持时间不长。并指出炮击促进云体降水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支托水滴的气流造成的。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炮击影响气流的瞬时作用,可能触发云内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持续下沉,破坏云的发展,从而防止冰雹灾害。 相似文献
99.
一次雹暴的特征随时间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雷达组 《大气科学》1976,(2):62-69
冰雹通常由强烈的积雨,即所谓雹暴中形成。在雹暴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特征,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十分激烈和迅速,大冰雹往往就在某一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30分钟)生长并危害农业。加上此时伴随着闪电大风大雨,要观测它甚为困难。因此,人们至今对其演变的许多方面还缺乏详细和确切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0.